信宿还今夕,支离又十年
寻山只独往,到寺即吾庐。
酬答惭居士,衣冠谢鄙儒。
冥心偶有会,木榻小跏趺。
禅栖吾所好,来往亦随缘。
信宿还今夕,支离又十年。
病身宁礼束,懒性已书捐。
兴到成开口,逢人更默然。
海上倭方急,云中虏又侵。
缨冠本非分,抱膝复何心。
树冷秋前寺,篁齐雨后林。
此乡非楚泽,濯足亦成吟。
委形堪落魄,任性绝安排。
得失浮生梦,闲忙造物差。
平湖疏野树,微雨寂山斋。
欲证空王偈,犹嫌落几阶。
家园只百里,几月不知归。
饭合山僧灶,眠分渔父矶。
貌衰非示病,才拙似忘机。
虽然断荤酒,不惹独醒讥。
山房夜雨歇,檐溜响空阶。
叔夜惟贪睡,荣趎又孰偕。
废梳同祝发,厌肉类持斋。
转觉人情隔,岩僧却可侪。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唐顺之在荆溪上塘庵宿夜时的内心独白与自我反思。诗中透露出诗人对生活的淡泊与对自然的亲近,以及对世事的超脱。
首联“园令还多病,东方更少徒”,诗人自述身体多病,身边缺少知音,流露出一种孤独与无奈的情绪。接着“寻山只独往,到寺即吾庐”两句,描绘了诗人独自登山访寺的生活状态,表现出他对宁静与自由的向往。
“酬答惭居士,衣冠谢鄙儒”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礼法的不屑与对高洁人格的追求。“冥心偶有会,木榻小跏趺”则展现了诗人静心修行的场景,体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
接下来的“禅栖吾所好,来往亦随缘”表明了诗人对禅学的喜爱与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信宿还今夕,支离又十年”描述了时间的流逝与生活的无常。
“病身宁礼束,懒性已书捐”反映了诗人对身体病痛的坦然接受与对懒散性格的自我剖析。“兴到成开口,逢人更默然”则展示了诗人情绪的起伏与人际交往中的沉默寡言。
“海上倭方急,云中虏又侵”提到了当时的边疆危机,诗人虽身处宁静之地,但心系国家安危。“缨冠本非分,抱膝复何心”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不屑与对个人内心的坚守。
“树冷秋前寺,篁齐雨后林”描绘了自然景色的凄清与和谐,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此乡非楚泽,濯足亦成吟”则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怀念与对生活的诗意化理解。
“委形堪落魄,任性绝安排”表现了诗人对自由与个性的追求。“得失浮生梦,闲忙造物差”则揭示了诗人对人生无常与自然法则的理解。“平湖疏野树,微雨寂山斋”描绘了诗人居住环境的宁静与和谐。
“欲证空王偈,犹嫌落几阶”表达了诗人对佛教智慧的追求与对修行过程的自我反省。“家园只百里,几月不知归”流露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生活现状的感慨。
“饭合山僧灶,眠分渔父矶”描绘了诗人与僧侣、渔夫的简朴生活,体现了他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貌衰非示病,才拙似忘机”表达了诗人对衰老与才能的淡然态度。
“虽然断荤酒,不惹独醒讥”体现了诗人对饮食习惯的改变与对社会评价的超脱。“山房夜雨歇,檐溜响空阶”描绘了夜晚山房的宁静与雨后的清新。
“叔夜惟贪睡,荣趎又孰偕”表达了诗人对古代隐士的向往与对现实生活的矛盾。“废梳同祝发,厌肉类持斋”体现了诗人对传统习俗的尊重与对素食的坚持。
“转觉人情隔,岩僧却可侪”表达了诗人对人情世故的疏远与对僧侣的亲近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对自然的深情赞美,展现了其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静与和谐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