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孤峰上,人间四十秋
出处:《宿诚禅师山房题赠二首 其二》
唐 · 刘禹锡
不出孤峰上,人间四十秋。
视身如传舍,阅世似东流。
法为因缘立,心从次第修。
中宵问真偈,有住是吾忧。
视身如传舍,阅世似东流。
法为因缘立,心从次第修。
中宵问真偈,有住是吾忧。
注释
孤峰:高耸的山峰。人间四十秋:指四十年的光阴。
视身:看待自己的生命。
传舍:古代供行人休息的驿站。
阅世:经历世间。
法:佛法。
因缘:佛教中的因果关系。
心:心灵。
次第:依次序、逐步。
中宵:半夜。
真偈:真实的教诲或经文。
有住:执着于某个状态。
吾忧:我的忧虑。
翻译
我未曾离开过这孤高的山峰,人间已经过去了四十个春秋。看待自己的生命如同驿站,经历世间就像东逝的流水。
佛法建立在因果关系之上,心灵则按部就班地修炼。
深夜里询问真实的教诲,执着于停留是我忧虑之事。
鉴赏
这首诗是一位名叫刘禹锡的诗人在唐朝所作,属于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山房题赠类别。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佛法修行的理解与体悟,以及对世事无常的人生感慨。
“不出孤峰上,人间四十秋。”这两句描绘了诗人隐居于深山之中的生活状态,并通过“四十秋”来暗示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变迁。
“视身如传舍,阅世似东流。”这里,诗人将自己的身体比喻为旅途中临时的住所,表明对肉体的超脱态度;同时,将世事比作不断向前的东流之水,表现了对尘世无常变化的观察与感受。
“法为因缘立,心从次第修。”这两句则是诗人对于佛法实践的理解。佛法之所以建立,是因为它基于万物相互依存的因缘关系,而心灵的修炼,则需要按部就班,逐渐深入。
“中宵问真偈,有住是吾忧。”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诗人思考着关于佛法真谛的问题,但同时,也担心自己的内心是否有所停留或执著,这种执念成为了他的忧虑。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和对佛理的探讨,表现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生活态度和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