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不满陶公意,逵路殊深扬子情
出处:《中秋伦太守见过》
明 · 释函是
宦海波涛觉后惊,人间如梦信空名。
东林不满陶公意,逵路殊深扬子情。
万里秋风催锦瑟,千门寒月驻霓旌。
豪华易尽心难尽,谁向钟山悟此生。
东林不满陶公意,逵路殊深扬子情。
万里秋风催锦瑟,千门寒月驻霓旌。
豪华易尽心难尽,谁向钟山悟此生。
鉴赏
这首诗以深沉的哲理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对官场与人生的深刻反思。首联“宦海波涛觉后惊,人间如梦信空名”开篇即以“宦海波涛”比喻官场的动荡与复杂,暗示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深切体验和反思。接着,“人间如梦信空名”则表达了对人生虚幻本质的领悟,认为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云烟,不值得过分追求。
颔联“东林不满陶公意,逵路殊深扬子情”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东林,这里可能借指隐逸之地或某种理想的生活状态,而“陶公意”暗指陶渊明对自由与自然的向往;“逵路”和“扬子情”则可能指向更为艰难、复杂的人生道路,以及对现实的无奈与挣扎。这两句通过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感慨。
颈联“万里秋风催锦瑟,千门寒月驻霓旌”运用了生动的自然景象来象征人生的变迁与情感的起伏。万里秋风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变化,而“催锦瑟”则暗示了岁月催人老,美好时光易逝。千门寒月与霓旌的对比,则展现了繁华与寂寞、希望与失落之间的矛盾。
尾联“豪华易尽心难尽,谁向钟山悟此生”总结了全诗的主题,强调了内心的坚持与外界物质的短暂性。豪华虽易尽,但内心的情感与追求却难以消逝。最后的“谁向钟山悟此生”,或许是指向自然或某种精神寄托,表达了一种在喧嚣尘世中寻求心灵平静与理解的愿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官场与人生的深刻反思,展现了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和对内心世界的追求,语言含蓄而富有哲理,情感真挚而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