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顾生公石,虽顽知是非
出处:《秋空上人练水讲席未竟归问之》
明 · 王世贞
初闻师子座,高下天花飞。
何事楗椎响,悠然托钵归。
道高魔事娆,心净世缘微。
却顾生公石,虽顽知是非。
何事楗椎响,悠然托钵归。
道高魔事娆,心净世缘微。
却顾生公石,虽顽知是非。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为秋空上人的僧侣在练水讲席尚未结束时,便悄然离去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诗人展现了僧侣修行的坚定与内心的宁静。
首句“初闻师子座,高下天花飞”,以“师子座”象征佛法的崇高,同时借“天花飞”这一佛教中常见的景象,营造出一种神圣而庄严的氛围。这不仅描绘了练水讲席的壮观场面,也暗示了僧侣在此处所获得的精神洗礼和心灵提升。
接着,“何事楗椎响,悠然托钵归”,通过描述僧侣离开时的细节——敲击楗椎的声音和手持钵盂的动作,展现了他的从容与决绝。这里的“楗椎响”可能象征着对世俗生活的告别,而“悠然托钵归”则体现了他内心对修行之路的坚定追求和对佛法的虔诚。
“道高魔事娆,心净世缘微”两句,进一步揭示了僧侣修行的艰难与纯净。在修行的道路上,难免会遇到各种诱惑与干扰(“道高魔事娆”),但只有心地清净(“心净”),才能真正摆脱世俗的牵绊(“世缘微”),达到心灵的升华。
最后,“却顾生公石,虽顽知是非”,以生公石为喻,表达了即使面对看似坚硬不可动摇的事物(“顽石”),真正的智慧(“生公石”)也能洞察其本质(“知是非”)。这里暗含了对僧侣智慧与洞察力的赞美,以及对其修行成果的肯定。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秋空上人离席情景的描绘,展现了佛教修行者在面对世俗与精神世界的冲突时,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坚定,最终达到心灵的解脱与智慧的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