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无行路子,行路厌榛荒
出处:《和平叔道傍竹》
宋 · 梅尧臣
野田有修竹,丛疏饱于霜。
下上乏佳禽,左右杂枯桑。
岂无行路子,行路厌榛荒。
忽见此翠色,徘徊未能忘。
车马去何疾,回顾隔山冈。
下上乏佳禽,左右杂枯桑。
岂无行路子,行路厌榛荒。
忽见此翠色,徘徊未能忘。
车马去何疾,回顾隔山冈。
拼音版原文
注释
野田:田野。修竹:高大竹子。
丛疏:稀疏。
饱于霜:经历霜冻。
佳禽:好鸟。
杂枯桑:混杂枯桑。
行路子:过路人。
厌榛荒:厌倦荒凉。
翠色:翠绿的颜色。
徘徊:流连忘返。
车马去何疾:车马离去迅速。
回顾:回头看。
山冈:山丘。
翻译
田野间生长着修长的竹子,稀疏的竹林饱经风霜。上上下下都没有好鸟栖息,四周杂乱地分布着枯萎的桑树。
难道没有过路的人吗?过路人对这荒芜的榛树林感到厌倦。
忽然看见这片翠绿的颜色,我不禁驻足流连忘返。
车马离去的速度多么快啊,回头望去,只留下山峦阻隔视线。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和平叔道傍竹》,描绘了路边竹林的景象。诗中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描绘,展现出一片野田中的修竹,虽然竹丛稀疏,却饱经霜雪,显示出坚韧的生命力。周围的环境并不热闹,没有佳禽飞舞,只有枯桑相伴,显得有些荒凉。然而,诗人并未因此感到沮丧,反而在行路时意外发现了这片翠绿,为之驻足,流连忘返。
接着,诗人感叹车马行进之快,转眼已隔山岗,但那竹林的翠色仍留在心头,难以忘怀。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竹林为载体,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寓含了人生的短暂与美好的瞬间记忆。梅尧臣的笔触细腻,情感真挚,让人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独特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