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深不可见,奥处那容窥
夫子道不行,尝欲居九夷。
乘桴浮于海,从者其为谁。
历聘尝之荆,岂亦游坤维。
有洞巴峡间,人言幽更奇。
云深不可见,奥处那容窥。
圣人肯巢仙,兹名良可疑。
吾道其非耶,聊将友鹿麋。
巫山亦有泉,可饮仍可祈。
泉旁都几家,聪慧多奇儿。
父兄傥知教,圣门皆可归。
我来不及饮,清兴随泉飞。
宁比盗与贪,闻名使人嗤。
禹穴会稽阴,尧山番江湄。
流传虽失真,未敢以为非。
鲁人轻东家,秦人燔书诗。
兹俗圣夫子,吾何敢夷之。
乘桴浮于海,从者其为谁。
历聘尝之荆,岂亦游坤维。
有洞巴峡间,人言幽更奇。
云深不可见,奥处那容窥。
圣人肯巢仙,兹名良可疑。
吾道其非耶,聊将友鹿麋。
巫山亦有泉,可饮仍可祈。
泉旁都几家,聪慧多奇儿。
父兄傥知教,圣门皆可归。
我来不及饮,清兴随泉飞。
宁比盗与贪,闻名使人嗤。
禹穴会稽阴,尧山番江湄。
流传虽失真,未敢以为非。
鲁人轻东家,秦人燔书诗。
兹俗圣夫子,吾何敢夷之。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十朋对孔子在巴东地区所留下的遗迹——夫子洞和孔子泉的感慨与考证。诗中充满了对孔子及其思想的敬仰,同时也对当地风俗和传说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首先,诗人提到孔子曾有“尝欲居九夷”的想法,即想要居住在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体现了孔子对于传播儒家思想、不畏艰难的精神追求。接着,诗人描述了孔子在楚国的游历,以及可能在巴东地区的活动,表达了对孔子足迹遍及四方的敬佩之情。
诗中特别提到了“夫子洞”和“孔子泉”,这两个地方被认为是与孔子有关的圣地。诗人对这些地方的自然环境进行了描绘,如“云深不可见,奥处那容窥”,既展现了洞穴的神秘与深邃,也暗示了孔子精神的深远与难以完全理解。同时,诗人对这些地方的传说进行了质疑与辨析,提出了一些关于孔子在此地活动的合理解释,如“吾道其非耶,聊将友鹿麋”,表达了对孔子可能在此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想象。
最后,诗人通过对比盗贼与贪婪之人,强调了孔子及其思想的价值,指出孔子的言行与道德观念对于社会和个人都有积极的影响。同时,诗人还提到了孔子与古代地理地点的联系,如禹穴、会稽、尧山、番江等,进一步丰富了对孔子行迹的理解。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孔子及其思想的深刻理解和敬仰,也通过对特定地点的考察与思考,对孔子的生平和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思考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