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怀古金人,思与灵境遘
出处:《赠三际上人一首》
明 · 黄省曾
蓬莱牟子国,释者有高秀。
早入不二门,禅枝荫海岫。
常怀古金人,思与灵境遘。
秉锡为方游,始驾秦淮舟。
宝志谒灵谷,华林竟何求。
遥探补陀迹,孤踪赴明州。
潮音巉岩洞,乘涛忽而至。
持尔慧锷心,恍惚逢大士。
天台五云长,归途指仙乡。
把月坐琼楼,餐霞留石梁。
临安访天目,㴩溶两湖绿。
空明荡烦嚣,清猿伴孤宿。
朅来止吴门,百花寓幽刹。
趺观表法幢,贞宗开顿筏。
春风三月时,缅忆清凉处。
万里探五台,往接文殊记。
清舸沂芳川,日弄桃花树。
早入不二门,禅枝荫海岫。
常怀古金人,思与灵境遘。
秉锡为方游,始驾秦淮舟。
宝志谒灵谷,华林竟何求。
遥探补陀迹,孤踪赴明州。
潮音巉岩洞,乘涛忽而至。
持尔慧锷心,恍惚逢大士。
天台五云长,归途指仙乡。
把月坐琼楼,餐霞留石梁。
临安访天目,㴩溶两湖绿。
空明荡烦嚣,清猿伴孤宿。
朅来止吴门,百花寓幽刹。
趺观表法幢,贞宗开顿筏。
春风三月时,缅忆清凉处。
万里探五台,往接文殊记。
清舸沂芳川,日弄桃花树。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为三际上人的僧侣,其行踪遍及中国东南沿海的名山大川,从蓬莱牟子国到秦淮河,再到灵谷寺、华林、补陀、天台、五台等地,展现了他深厚的佛教修为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诗中以“蓬莱牟子国”开篇,引出佛教圣地的概念,随后描述了三际上人早年修行,深入佛学的境界。他“常怀古金人”,表达了对古代佛教文化的敬仰,以及追求与灵性世界相遇的愿望。通过“秉锡为方游”,展现了他四方游历,寻求佛法真谛的旅程。
诗中提到的地点如灵谷寺、华林、补陀、天台、五台等,都是中国佛教文化中的重要地标,象征着佛教修行的不同阶段和层次。三际上人探访这些地方,不仅是为了寻求佛法的教义,也是为了体验自然之美,与天地精神相契。
在“潮音巉岩洞”一段,诗人描绘了三际上人在海上乘风破浪,最终在神秘的洞穴中遇到了“大士”,即佛教中的菩萨形象,暗示了他在修行路上的深刻领悟和精神上的升华。
最后,诗中提到三际上人来到吴门(苏州),在百花盛开的幽静寺庙中静坐,与月光、霞光、空明的山水、清猿相伴,展现了他内心的宁静与超脱。整个旅程充满了对自然与佛法的深切感悟,以及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三际上人丰富的人生旅程和深刻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反映了明代文人对于佛教文化和自然景观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