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自于南国同埋剑,谁向东门便挂冠全文

自于南国同埋剑,谁向东门便挂冠

唐 · 李咸用
三十年来要自观,履春冰恐未为难。
自于南国同埋剑,谁向东门便挂冠
早是人情飞絮薄,可堪时令太行寒。
多惭幸住匡山下,偷得秾岚坐卧看。

注释

三十年来:指多年。
自观:自我反省。
履春冰:走在春天的薄冰上,比喻处境艰难。
南国:南方。
埋剑:象征着放下过去的抱负或理想。
人情飞絮薄:形容人际关系淡薄。
时令太行寒:指季节寒冷,也暗示世态炎凉。
匡山:指庐山,诗人隐居之地。
秾岚:浓密的山岚,代指美丽的自然景色。

翻译

三十年来一直在自我审视,走在春天的薄冰上可能还不算困难。
在南方一同埋藏了剑,又有谁会轻易放弃官位向东门走去。
世态炎凉如同柳絮般轻薄,更何况此时身处寒冷的太行山区。
我感到惭愧能住在匡山脚下,可以悠闲地欣赏那浓厚的山岚景色。

鉴赏

此诗为唐代诗人李咸用所作,名为《依韵修睦上人山居十首(其六)》。全诗语言朴素,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于世事无常、人情冷暖以及个人隐逸生活的感慨。

"三十年来要自观,履春冰恐未为难。" 此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过去三十年的回顾和反思,意识到岁月匆匆,人生易逝,如同行走在春天即将融化的冰面上,不知何时会发生变化。

"自于南国同埋剑,谁向东门便挂冠。" 这两句诗表达了对往昔战火和英勇事迹的回忆,以及对于功成身退、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南国"可能指的是诗人曾经征战的地方,而"同埋剑"则象征着过去的武功与荣耀,"东门挂冠"则是古代官员辞职后悬挂官帽以示告别的仪式。

"早是人情飞絮薄, 可堪时令太行寒。" 这两句反映了诗人对人世间关系淡薄和时代变迁的感慨。"人情飞絮薄"形容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如同轻飘的棉絮,易散难聚;"可堪时令太行寒"则是说时间过得太快,岁月带来的冷漠和孤独感也随之加深。

最后两句"多惭幸住匡山下,偷得秾岚坐卧看。" 表达了诗人对于能够隐居于匡山下的满足与喜悦,以及在此享受大自然美景的悠然自得。"匡山"是古代著名的隐逸之地,而"秾岚"则形容山势连绵、层次分明,诗人在其中坐卧观赏,心境宁静而豁达。

总体来说,此诗通过对个人经历和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超脱世俗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