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欲入山深,残年付僧粥
出处:《小极音哑感赋四首 其四》
清末近现代初 · 陈曾寿
少年雄志事,蒙难誓恢复。
人事多乖违,湘累忆初服。
便欲入山深,残年付僧粥。
钟鱼倘得力,托命老尊宿。
旧恩苦难忘,沉吟长踯躅。
衰病敢自宽,一息还炳烛。
人事多乖违,湘累忆初服。
便欲入山深,残年付僧粥。
钟鱼倘得力,托命老尊宿。
旧恩苦难忘,沉吟长踯躅。
衰病敢自宽,一息还炳烛。
鉴赏
这首诗是陈曾寿在晚清末年至近现代初创作的《小极音哑感赋四首》中的第四首。诗中表达了诗人面对人生困境与疾病时的复杂情感和对过往岁月的深深怀念。
首句“少年雄志事”描绘了诗人年轻时的豪情壮志,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然而,“蒙难誓恢复”一句转折,暗示了诗人后来遭遇的挫折与苦难,他立下誓言要克服困难,恢复往日的雄心壮志。
接着,“人事多乖违”点明了世事的无常与复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往往不如预期般和谐顺畅。“湘累忆初服”借用屈原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以及对当前处境的无奈与感慨。
“便欲入山深,残年付僧粥”透露出诗人想要远离尘嚣,寻求心灵慰藉的愿望。他打算在晚年时,寄身于寺庙,以僧粥为食,过一种简朴而宁静的生活。
“钟鱼倘得力,托命老尊宿”表达了诗人希望在佛法的引导下,得到精神上的支持与解脱。他相信,通过与高僧的交流,可以找到心灵的归宿。
“旧恩苦难忘,沉吟长踯躅”则流露出诗人对过去的深厚情感难以忘怀,他在思考与徘徊中,寻找着内心的平静与答案。
最后,“衰病敢自宽,一息还炳烛”表明尽管身体已衰老且多病,但诗人依然不敢轻易放弃,他愿意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点亮智慧之烛,继续探索与思考。
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过往的追忆,也有对现实的反思,更有对未来生活的期许,展现了诗人深刻的人生哲思与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