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士但软语,游人多苦吟
出处:《寄福公道人》
宋 · 王安石
帝力护禅林,沧洲侧布金。
楼依水月观,门接海潮音。
开士但软语,游人多苦吟。
曾同方丈宿,灯火夜沉沉。
楼依水月观,门接海潮音。
开士但软语,游人多苦吟。
曾同方丈宿,灯火夜沉沉。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帝力:皇帝的力量或权势。禅林:佛教寺庙,僧侣修行的地方。
沧洲:古代对海滨地区的称呼。
水月观:观赏水边月色的景观。
海潮音:海浪拍打岸边的声音。
开士:出家修行的人,指僧侣。
苦吟:费力地作诗或吟咏。
方丈:寺庙住持或长老。
灯火夜沉沉:形容夜晚灯火昏暗。
翻译
皇帝的力量庇护着禅林,海滨地带洒满金币般的光芒。楼阁傍依着水中的月色和观景台,门口能听到海浪的潮声。
修行者轻声细语,游客却大多在苦苦思索诗篇。
我曾在这里与僧人共宿,夜晚只有昏暗的灯火摇曳。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禅林风光与修行者的宁静生活图景。开篇“帝力护禅林,沧洲侧布金”两句,通过“帝力”的强调,表明了禅林得到了上天的护佑,这里的“沧洲”指的是长满了青草的岛屿,而“布金”则可能是对日光照耀下的自然景观的一种比喻,给人以温暖与珍贵之感。
接着,“楼依水月观,门接海潮音”两句,以楼为观,俯瞰水面上的明月,同时门前可以聆听到海浪的潮声,这些都是修行者沉思冥想时所处的环境。这里的“水月”象征着心灵的清澈,而“海潮音”则可能暗示了外界的喧嚣与无常。
在下片,“开士但软语,游人多苦吟”两句中,“开士”应指的是能够开悟佛法之理的僧侣,他们的话语平和而有道理;而“游人”则是那些来往于此地的人们,他们或许在品味诗意时,不免发出叹息,或是对生活有所感慨。
最后,“曾同方丈宿,灯火夜沉沉”两句,则透露了诗人与方丈(即佛教寺院的长者)共同度过一个安静夜晚的情景。这里的“灯火夜沉沉”营造了一种深夜静谧、光影交错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那份宁静生活的怀念和向往。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与禅林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心灵修养的追求,以及对那种远离尘嚣、寄情山水的生活方式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