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有万林绵北地,诗传八月剥西风
出处:《枣花》
宋 · 董嗣杲
香落衣巾靡靡中,花垂碧涧不流冬。
易开易落催成子,谁采谁收怕见红。
种有万林绵北地,诗传八月剥西风。
千株可等侯千户,安邑曾收结实功。
易开易落催成子,谁采谁收怕见红。
种有万林绵北地,诗传八月剥西风。
千株可等侯千户,安邑曾收结实功。
拼音版原文
鉴赏
这首宋代诗人董嗣杲的《枣花》描绘了枣树开花和结果的场景,富有季节感和生活气息。首句“香落衣巾靡靡中”形象地写出枣花香气四溢,轻盈飘落在衣物上的情景,"靡靡"一词则增添了花香的柔美与缠绵。次句“花垂碧涧不流冬”进一步描绘了花儿在碧绿山涧中静静开放,即使寒冬也未凋零,展现出枣花坚韧的生命力。
“易开易落催成子”写出了枣花虽易凋谢,却催生了累累硕果,暗示了生命的轮回和自然的规律。接下来,“谁采谁收怕见红”表达了对丰收的期待,同时也带有一丝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因为枣子熟透后会变红,意味着岁月匆匆。
“种有万林绵北地,诗传八月剥西风”两句,通过“万林”和“八月”展现了枣树林的广大和秋季收获的时节,同时“剥西风”也寓言了枣子在秋风中逐渐成熟的过程。最后,“千株可等侯千户,安邑曾收结实功”以夸张的手法,赞美了枣树的丰产能力,说千株枣树足以供给千户人家,暗指枣树在历史上为安邑等地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枣花的美丽与实用价值,寓含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深深热爱以及对劳动成果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