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河上欢声齐万户,洛中馀瑞协千龄全文

河上欢声齐万户,洛中馀瑞协千龄

出处:《题瑞龟桥
明 · 卢龙云
百尺虹桥截海成,何劳驱石到东溟。
群游尽讶无天险,异迹还徵有地灵。
河上欢声齐万户,洛中馀瑞协千龄
几人壮志能题柱,此地堪留驷马亭。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瑞龟桥的壮观景象与传奇故事。开篇以“百尺虹桥截海成”一句,生动展现了桥梁的雄伟与壮丽,仿佛是大自然的杰作,直接从海面延伸而出,无需借助人力将巨石搬运至遥远的东海。接着,“何劳驱石到东溟”一句,既是对前句的补充,也暗含了对人工智慧与自然力量的赞叹。

“群游尽讶无天险,异迹还徵有地灵。”这两句进一步渲染了瑞龟桥的神奇与独特,它不仅跨越了天险,成为了连接两地的纽带,更蕴含着深厚的地理灵气,让过往的游人们感到惊奇与敬畏。通过“群游”的反应,诗人巧妙地传达了瑞龟桥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和非凡魅力。

“河上欢声齐万户,洛中馀瑞协千龄。”这两句则从更广阔的视角出发,描绘了瑞龟桥带来的社会影响与历史意义。它不仅为沿河的万户人家带来了欢声笑语,成为了一座连接人心的桥梁,还与洛阳的历史文化相融合,见证了千年的繁荣与变迁。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以“万户”和“千龄”来强调瑞龟桥的深远影响和悠久历史。

最后,“几人壮志能题柱,此地堪留驷马亭。”这两句表达了对瑞龟桥的赞美与敬仰之情。诗人认为,只有那些拥有远大志向的人才能理解并歌颂这座桥梁的壮丽与价值,而瑞龟桥本身,就值得留下一座驷马亭作为纪念,供后人瞻仰与缅怀。这里的“题柱”典故,源自《世说新语》,原指汉代名士陈蕃在接待宾客时,不拘小节,甚至在柱子上题字以示欢迎,此处借以表达对瑞龟桥的崇高敬意。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瑞龟桥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其自然与人文之美,也蕴含了对历史、文化以及人类精神追求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