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农告西畴事,谁伴樗翁共荷锄
出处:《挽陈岩方隐君二首 其一》
宋 · 刘克庄
长鲁申公数岁馀,占天随子百弓居。
久抛科举寻初服,不愿君王载后车。
里有学人来问字,朝无掌故就传书。
新春农告西畴事,谁伴樗翁共荷锄。
久抛科举寻初服,不愿君王载后车。
里有学人来问字,朝无掌故就传书。
新春农告西畴事,谁伴樗翁共荷锄。
注释
长鲁申公:指年长且有威望的人。随子:可能指随从或者弟子。
百弓居:形容居所简朴,像只有一百张弓的规模。
科举: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
初服:最初的志向或本心。
后车:君王出行时跟随的车辆。
学人:求学之人。
掌故:熟悉典章制度的人。
传书:传授知识或传递信息。
新春农告:新年之际农事报告。
西畴:西部的田地。
樗翁:老者,自谦之词,比喻自己。
荷锄:扛着锄头,从事农耕。
翻译
长鲁申公年岁已高,占卜天命随子居住长久放弃科举寻求初心,不愿做君王的随从
乡里学者前来请教,朝廷无人能提供书籍
新年农民报告田间事务,谁来陪伴老者扛锄头
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隐逸生活的诗,语言质朴自然,充满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淡泊名利的哲学态度。开篇“长鲁申公数岁馀,占天随子百弓居”两句,通过对古人申公的引用,表达了诗人对于简单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环境的融入。
“久抛科举寻初服,不愿君王载后车”两句,则表现出诗人对于功名利禄的淡漠,以及不愿意被世俗礼仪束缚的自由精神。这里的“不愿君王载后车”,更是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高洁情操。
接下来的“里有学人来问字,朝无掌故就传书”两句,描绘了诗人与学者交流的情景,通过“朝无掌故就传书”,反映出诗人的博学多识,以及对于知识传承的热忱。
最后,“新春农告西畴事,谁伴樗翁共荷锄”两句,则转向描写农事和隐逸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这里的“樗翁”,是对诗人自谦的称呼,而“共荷锄”则表达了诗人希望有志同道合之人的愿望。
整首诗通过对不同生活场景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学问和隐逸生活的深厚情感,以及他那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