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南国千年在,片碣开元只眼光
出处:《谒徐孺子次石斋韵三首》
明 · 林光
松竹摩挲对夕阳,东湖亭上吊荒亡。
清风南国千年在,片碣开元只眼光。
田野自能容此老,湖山终不爱名香。
焦头烂额支颠厦,陈窦何曾纪太常。
清风南国千年在,片碣开元只眼光。
田野自能容此老,湖山终不爱名香。
焦头烂额支颠厦,陈窦何曾纪太常。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凭吊徐孺子墓地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历史人物的缅怀与感慨。首句“松竹摩挲对夕阳”,以松竹相伴,夕阳西下之景,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悲凉的氛围,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消逝。
“东湖亭上吊荒亡”一句,点明了地点和事件,诗人站在东湖亭上,悼念着已逝的先贤。接下来,“清风南国千年在,片碣开元只眼光”,通过描述清风与千年历史的永恒,以及仅存的一块碑文(片碣)见证了开元时期的辉煌,表达了对历史记忆的珍视与怀念。
“田野自能容此老,湖山终不爱名香”两句,诗人将自然界的田野与湖山与人的生命、名声进行了对比,强调了自然的包容性与对名声的淡然态度,同时也暗含了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最后,“焦头烂额支颠厦,陈窦何曾纪太常”运用了比喻手法,将历史人物的奋斗与牺牲比作支撑大厦的基石,即使历经风雨,也无人记得他们的名字(太常,古代官职,此处借指名声),表达了对历史遗忘的无奈与对真正贡献者被忽视的感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历史人物的追忆,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历史感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语言凝练,情感丰富,富有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