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为明所误,不免刀斧痕
栽培虽易长,流恶病其根。
哀哉岁寒姿,肮脏谁与论。
竟为明所误,不免刀斧痕。
一遭儿女污,始觉山林尊。
从来觅栋梁,未省傍篱藩。
南山隔秦岭,千树龙蛇奔。
大厦若畏倾,万牛何足言。
不然老岩壑,合抱枝生孙。
死者不可侮,吾将遗后昆。
注释
映门:映衬门户。流恶:传播疾病。
岁寒姿:寒冬时节的坚韧姿态。
明:明亮的阳光或误解。
儿女污:被儿女们的不尊重。
栋梁:重要的建筑材料。
南山:指代远方的山脉。
龙蛇奔:比喻松柏生长的蜿蜒状。
倾:倒塌。
遗后昆:传给后代。
翻译
美女栽种松柏,想让它们低矮地映衬门户。虽然种植容易,但根部的疾病难以治愈。
可悲啊,松柏在严寒中展现出的姿态,肮脏污秽,无人理解。
最终被明亮的阳光误导,难免遭受砍伐的痕迹。
一旦被儿女们玷污,才明白山林之中的清高。
自古以来,人们寻找栋梁之材,从未见过它们靠近篱笆。
南山上,秦岭相隔,千株松柏如龙蛇般蜿蜒。
如果大厦担忧倾覆,即使万头牛也无法形容其重要性。
否则,我将在深山老林中终老,枝繁叶茂,子孙满枝。
死者不可欺,我将把这精神传给后代。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首悼念亡友的作品。诗中通过对比美人种植松柏与其实际遭遇的强烈反差,表达了作者对于朋友早逝的哀伤和无奈。
“美人种松柏,欲使低映门。”这一句直接描绘出一位美丽女子像栽培松柏一样想要将它们养育得低矮,以便门庭若隐。这里的“美人”不仅指外貌之美,更可能象征着心灵之美,而栽种松柏则是希望留住一些永恒和坚固的事物。
然而接下来的“栽培虽易长,流恶病其根。”却揭示了即便是希望中的永恒也是脆弱的。松柏虽然容易成长,但也可能因为疾病而腐朽其根,这里暗喻着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不可抗拒。
“哀哉岁寒姿,肮脏谁与论。”表达了对美好事物因时光流逝而凋零的哀伤,以及这种凄凉景象难以找到知音的人情冷暖。诗人通过这两句,深刻地抒发了对于生命易逝和美好事物不再的悲哀。
“竟为明所误,不免刀斧痕。”这里“明”字可能指的是世俗的标准或是权力者的判断,而“竟为明所误”则是说被这种标准误解,从而导致了不幸的命运,“不免刀斧痕”则是对这悲剧结局的无奈感受。
接下来的“一遭儿女污,始觉山林尊。”表达了只有当人受到世俗的玷污和伤害后,才会意识到自然山林的纯洁与尊贵。这里的“儿女”可能指的是世间纷争和尘埃,而“山林尊”则是心灵的皈依之地。
“从来觅栋梁,未省傍篱藩。”诗人通过这两句强调了自己对于建筑物的支持结构(栋梁)和外围保护(傍篱藩)的忽视,这里象征着对朋友生命支撑与保护的忽略。
“南山隔秦岭,千树龙蛇奔。”这里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强调了生与死之间的界限,以及生命力的不可预测。南山和秦岭形成了天然的屏障,而“千树龙蛇奔”则是对生命活力的一种形象化表达。
“大厦若畏倾,万牛何足言。”这两句诗通过对比宏伟建筑(大厦)的倒塌与无数牛只的力量,强调了即便是看似坚固的事物,也可能在瞬间坍塌,这种力量之大的描绘,更显出人力所不能及的悲哀。
“不然老岩壑,合抱枝生孙。”这里诗人通过对比不朽的老岩与易逝的人世,表达了对于自然永恒和生命短暂的感慨,以及想要将这份永恒传承下去的愿望。
最后,“死者不可侮,吾将遗后昆。”则是诗人对于亡友的尊重以及希望留给后人的情感寄托。在这里,诗人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和尊敬,以及希望自己的精神能流传于世。
这首诗通过多层次的象征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苏轼深沉的人生观和对朋友生命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