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筴是鸡难做鹤,公庭得马便成牛
出处:《吴伯叙》
宋 · 华岳
太平官府不停囚,求剑乌衣欲刻舟。
私筴是鸡难做鹤,公庭得马便成牛。
不疑若受千金谤,胶鬲当贻万世羞。
见说明公在莲幕,不知能鉴此冤不。
私筴是鸡难做鹤,公庭得马便成牛。
不疑若受千金谤,胶鬲当贻万世羞。
见说明公在莲幕,不知能鉴此冤不。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太平:指社会安定。官府:政府机构。
不停囚:持续审讯犯人。
求剑:寻找宝剑的典故,比喻徒劳无功。
乌衣:古代官吏的服装。
刻舟:刻舟求剑的典故,形容找东西过于固执。
私筴:个人小聪明。
鸡:比喻平凡人。
鹤:比喻高尚的人。
公庭:公开场合。
得马:得到好机会,但可能招致误解。
成牛:像牛一样被误认为笨拙。
不疑:不怀疑自己。
千金谤:极大的诽谤。
胶鬲:古人名,此处比喻有德行的人。
贻:遗留。
万世羞:流传万世的羞耻。
说明公:指地位显赫的官员。
莲幕:指高级官员的府邸或幕僚团。
鉴:明察。
冤:冤情。
翻译
太平时期官府忙碌,不断审讯囚犯,寻找宝剑的人仿佛要在乌衣船上刻痕。个人的小聪明难以变成高尚,一旦在公众场合显摆就可能像牛一样被误解。
即使不怀疑自己受到千金的诽谤,这样的行为也会让胶鬲蒙羞流传万世。
看到您身居高位,担任要职,不知您能否明察这桩冤情。
鉴赏
这首诗作于宋代,由华岳所作,名为《吴伯叙》。诗人以深刻的笔触描绘了当时官府中司法不公、冤案频发的现实,以及个人的无奈与愤慨。
“太平官府不停囚”,开篇即指出太平官府中关押之人众多,形象地揭示了朝廷中存在的问题。接下来的“求剑乌衣欲刻舟”则是表现诗人对正义的渴望与追求,以及面对不公时内心的抗争。
紧接着,“私筴是鸡难做鹤,公庭得马便成牛”,通过鲜明的比喻,揭示了社会上的不平等和官员的腐败。个人想要改变现状如同鸡想变成鹤般困难,而官府中的权力却能轻易地将事物扭曲。
“不疑若受千金谤,胶鬲当贻万世羞”,诗人表达了对诬陷与不义行为的憎恶,以及这种行为带来的长久耻辱。这里的“胶鬲”是古代刑罚之一,用来形容极度的痛苦和屈辱。
最后,“见说明公在莲幕,不知能鉴此冤不”,诗人以明公为例,表达了对正直之士的期望与怀疑。他们是否能够洞察到这些冤案,并加以纠正,是诗人内心深处的困惑。
综观全诗,以沉重而激昂的情感和精炼的语言,揭示了宋代社会司法不公的问题,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真理与正义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