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欲知赋役无逃遁,看取耕桑映密疏全文

欲知赋役无逃遁,看取耕桑映密疏

宋 · 赵蕃
山川曾是避秦馀,何得真成画不如。
想象曾闻昔所赋,经行为记我今初。
欲知赋役无逃遁,看取耕桑映密疏
雨笠烟蓑春正好,盍抛手板便从渠。

拼音版原文

shānchuāncéngshìqínzhēnchénghuà

xiǎngxiàngcéngwénsuǒjīngxíngwèijīnchū

zhītáodùnkàngēngsāngyìngshū

yānsuōchūnzhènghǎopāoshǒubǎn便biàncóng

翻译

过去的山川曾是逃避秦朝暴政的地方,怎么会真的比不上一幅画呢。
曾经听说的描绘,是我今日初次亲身经历的想象。
想要了解赋税徭役无法逃避的事实,只需看看农耕与桑树在密集与稀疏中交织。
春天雨润烟蒙,农夫戴着斗笠披着蓑衣正合适,何不放下劳作,随他们去享受呢。

注释

山川:自然景观,指代历史背景。
避秦:逃避秦朝的暴政。
画不如:不如画中美丽。
昔所赋:过去的文学描绘或传说。
经行为记:亲身经历来记忆。
赋役:赋税和徭役。
逃遁:逃避。
耕桑:农耕与养蚕,代表农业生产。
密疏:形容田地的密集与稀疏。
雨笠烟蓑:雨中的斗笠和烟雾中的蓑衣,形容农耕场景。
春正好:春天正是农忙时节。
盍:何不。
抛手板:放下工具。
从渠:跟随他们(农夫)。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行走在桃源道中的所见所感,以避秦隐居的山川为背景,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首句“山川曾是避秦馀”暗示了桃源的历史渊源和隐逸气息,而“何得真成画不如”则强调眼前的景色之美,甚至超越了画卷的描绘。

颔联“想象曾闻昔所赋,经行为记我今初”通过回忆和亲身体验,表达了诗人对前人诗篇的追慕和对自己当下行程的记录,体现了他对文学与现实的交融欣赏。

颈联“欲知赋役无逃遁,看取耕桑映密疏”揭示了桃源中人们生活的宁静与自给自足,没有繁重的赋税,只有农耕与桑麻的和谐画面,寓意着理想社会的平等与安居。

尾联“雨笠烟蓑春正好,盍抛手板便从渠”以春雨中农夫劳作的场景收束,劝告人们不妨放下繁琐事务,投身于这如画的田园生活,流露出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生活的超脱态度。

整体来看,赵蕃的这首诗以桃源为载体,寓言式地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现实社会的反思,语言质朴,意境深远。

诗句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