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或跻唐虞,身亲到邹鲁
出处:《上鹤山作图书所扁》
宋 · 方岳
我本耕田夫,识字略可数。
谁令半窗灯,夺此一犁雨。
明经为青紫,无乃以书贾。
晚知事大谬,于学竟何补。
归来抱遗经,颇欲窥门户。
忍饥堪丹铅,环坐书作堵。
时或跻唐虞,身亲到邹鲁。
吾方忘吾贫,三径蓬藋拄。
独惭鹤山翁,健笔照衡宇。
赤手盘蛟蛇,今已泉下土。
连云甲第多,未必快此睹。
乃知痴书人,差胜守钱虏。
谁令半窗灯,夺此一犁雨。
明经为青紫,无乃以书贾。
晚知事大谬,于学竟何补。
归来抱遗经,颇欲窥门户。
忍饥堪丹铅,环坐书作堵。
时或跻唐虞,身亲到邹鲁。
吾方忘吾贫,三径蓬藋拄。
独惭鹤山翁,健笔照衡宇。
赤手盘蛟蛇,今已泉下土。
连云甲第多,未必快此睹。
乃知痴书人,差胜守钱虏。
拼音版原文
注释
耕田夫:农夫。识字略可数:识字不多。
半窗灯:微弱灯光。
一犁雨:宝贵的春雨。
明经:通过明经科考取功名。
书贾:书商。
事大谬:大错特错。
何补:有何帮助。
遗经:遗留的古籍。
窥门户:寻求入门之道。
丹铅:指研磨的颜料,这里指读书。
书作堵:书籍堆积如墙。
唐虞:传说中的尧舜时代。
邹鲁:古代文化中心。
三径蓬藋:隐士居所。
拄:支撑。
鹤山翁:虚构或某位有才华的古人。
健笔:才情出众。
赤手:空手。
泉下土:墓地。
连云甲第:高耸入云的豪宅。
快此睹:感到快乐。
痴书人:痴迷读书的人。
守钱虏:一心守财的人。
翻译
我原本是个种田人,识得的字勉强够数。是谁让这半窗灯火,抢走了我耕耘的时光。
想通过科举获取高官,岂非像商人贩卖书籍。
晚年才明白,读书求官这条路大错特错,对学问究竟有何益处。
回家后抱着残破的经书,渴望能有所领悟。
忍受饥饿,全心研读,书籍成了我的墙壁。
有时幻想回到古代盛世,亲自游历名城邹鲁。
我正忘却了贫穷,手持竹杖漫步在蓬蒿小径。
只遗憾鹤山翁已逝,他的才情仍照亮我家。
空手搏击蛟龙蛇蝎,如今他已长眠地下。
那些豪宅连云,未必能带来这样的满足。
这才明白,痴迷于书的人,胜过那些守财奴。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从事农耕到追求学问的转变,以及对知识和学术的渴望与追求。诗人自称本是普通的耕田人,只能认识寥寥数字,但内心却被半窗明灯所吸引,渴望学习。他们曾将《易经》的经文背诵得像青紫色的宝石一样珍贵,以此来换取书籍。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学问的追求以及在学业上取得成就后的满足感。
然而,诗人的生活并不宽裕,只能忍受饥饿,使用低廉的丹铅(一种用于书写的墨色物质)来继续他们的学术研究。环坐于书堆中,如同建筑堵壆一般。偶尔也会探讨古代圣人的思想,亲自到达邹鲁之地(孔子和孟子的故乡),以追寻先贤的足迹。
诗人表达了他们对贫困生活的遗忘,以及学问所带来的满足感。在三径(指书房或学习的地方)蓬藾拄(杂草丛生,形容环境荒凉),独自羡慕那些能在鹤山隐居、手执笔墨的人。诗人将自己比喻为赤手擒蛟蛇的勇士,现在却已深藏于书海之中。
最后,诗人通过描绘连云的甲第(高大建筑物)来表达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并非一时兴起。诗中透露出诗人对于那些只关注金钱的人的看法,他们认为沉迷于学问虽然痴狂,但至少比守着金钱更为超脱。
这首诗通过诗人的自述,展现了一个从农耕转向学术追求的个体内心世界的挣扎与成长,以及对于知识和精神生活的无限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