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厚文章宗,仲涂岂后身
不肯作昆体,宁来牧湘滨。
诛茅翠麓颠,日与书卷亲。
刬去五季衰,挽回六籍醇。
欧尹相继出,孤唱繇伊人。
风流喟已远,尚喜栋宇新。
千峰高丛丛,一江碧粼粼。
禽鱼暨草树,纤悉几案陈。
涧泉既可汲,山木亦可薪。
熟读壁间藏,痛扫毫端尘。
勖哉山中友,勿厌泉石贫。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宗:宗师。昆体:指特定的文学风格。
牧湘滨:在湘江边做官。
诛茅:砍伐茅草建屋。
六籍:古代儒家经典。
欧尹:指欧阳和尹姓的文人。
栋宇:房屋。
纤悉:细致。
汲:取水。
痛扫:彻底清除。
勿厌:不要嫌弃。
泉石贫:形容环境清贫。
翻译
韩愈的文章为文宗,仲涂怎能落后他人。他不愿效仿昆体风格,宁愿在湘江边做官。
在青翠山麓建屋读书,每日亲近书籍。
清除五代衰败风气,恢复六经淳正风气。
欧阳和尹氏相继涌现,他独自吟唱,如同伊人。
文人风采虽已远去,但新建的居所仍令人欣喜。
千座山峰高耸,一条江水碧绿。
鸟兽草木细致陈列,仿佛案头摆设。
山涧清泉可供取水,山木也可作为柴火。
反复研读墙壁间的藏书,挥毫泼墨扫除尘埃。
山中的朋友啊,不要嫌弃清贫的环境。
鉴赏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诗人刘克庄的作品,名为《书堂山》。诗中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对学问生活的向往。
"子厚文章宗,仲涂岂后身。" 这两句开篇就点出了诗人的文学追求与家族传统,"子厚"可能是指某位家中的长者,而"文章宗"则表明了文学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仲涂"则可能是诗人自称,以此来强调自己的文学理想。
"不肯作昆体,宁来牧湘滨。" 昆山是古代著名的学府,而"牧湘滨"则指的是在湖南一带的隐居生活。诗人表达了自己不愿意追随传统文学模式,而更倾向于选择一种自然、自由的生活方式。
接下来的几句:"诛茅翠麓颠,日与书卷亲。刬去五季衰,挽回六籍醇。" 诛茅可能是指某种文风或诗派,而翠麓则是一个美好的自然景象;"日与书卷亲"表明了诗人对书籍的热爱和每天与之相伴;"刬去五季衰"和"挽回六籍醇"则是对文学作品的选择和品味,"五季"可能指的是古代某些文集,而"六籍"则是儒家经典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欧尹相继出,孤唱繇伊人。风流喟已远,尚喜栋宇新。" 这几句中,"欧尹"和"孤唱"都是指诗歌的创作,而"繇伊人"则可能是某位古代诗人;"风流"一词常用来形容文学或艺术上的风格,"喟已远"表明了对这种风格的向往和追求;"尚喜栋宇新"则表达了对新环境、新生活的喜悦。
随后的描写:"千峰高丛丛,一江碧粼粼。禽鱼暨草树,纤悉几案陈。涧泉既可汲,山木亦可薪。" 这些句子充满了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从千峰到一江,再到禽鱼草树,以及涧泉和山木,每一个景象都被诗人刻画得生动传神。
最后几句:"熟读壁间藏,痛扫毫端尘。勖哉山中友,勿厌泉石贫。" 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知识的渴望和珍视,以及希望与山中的朋友共同享受这份宁静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不会因为物质上的贫乏而感到厌倦。
整首诗通过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外在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追求学问、热爱自然以及对简单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