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舒富山水,白云又其角
七峰互回环,仰见天一握。
古木森建幢,苍藤大张幄。
初疑翠黛扫,颇类青玉琢。
飞泉何处来,其势自天落。
舂撞吼雷霆,激射纷雪雹。
田家承下流,伐石竞耕凿。
摇风麦初齐,泛水秧尚弱。
恍若桃花源,误入不容却。
况有古道场,碧瓦照丹雘。
楼台锁烟霞,松杉聚猿鹤。
我来孟夏初,征衫汗如濯。
行行不知劳,梯云上青廓。
入门寂无人,幽鸟自相乐。
登堂赵州出,此意亦不恶。
徐徐叩其端,善巧万金药。
销除爱欲恼,澡浣尘土浊。
山神似相留,入夜雨还作。
明朝出山去,欲去更盘礴。
何当赋归来,寄傲酬素约。
拼音版原文
注释
龙舒:地名。白云:自然景象。
七峰:多座山峰。
翠黛:翠绿色。
青玉:比喻山石的色泽。
飞泉:瀑布。
梯云:攀登山峰。
寂无人:空无一人。
赵州:指赵州禅师。
善巧:巧妙。
爱欲:情感欲望。
澡浣:洗涤。
山神:对山的神灵信仰。
盘礴:犹豫不决。
翻译
龙舒县的山水多么富饶,白云缭绕在它的角落。七座山峰相互环绕,抬头望去,天空仿佛只有一握宽。
古老的树木密集如幢,粗大的苍藤编织成大帐。
初看像翠绿的黛色画笔描绘,又像是精心雕琢的青玉。
飞瀑从何处而来,势头如天降般磅礴。
水流声如雷鸣,溅起的水花像雪雹般纷飞。
农夫们顺着溪流,砍石开垦,忙碌耕作。
风吹麦浪初齐,插秧的秧苗还显得柔弱。
这里恍如桃花源,误入其中,不想离去。
更有古老的修行场所,碧瓦红墙映照着丹青。
楼阁隐于烟霞之间,松杉丛中聚集着猿鹤。
我在孟夏之初来访,衣衫都被汗水洗净。
行走不知疲倦,一步步攀登直上青空。
入门却空无一人,只有幽鸟自得其乐。
如同赵州禅师走出禅堂,这心境也甚是愉悦。
慢慢探索其深意,仿佛藏着万金良药。
能消除爱欲之苦,洗净尘世的污浊。
山神似乎不愿我离开,夜晚还下起了雨。
明日离山而去,却又依依不舍。
何时能再回来,以诗篇回应这份约定。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历白云山海会寺的景象与心境。诗中的意象丰富,语言流畅,充分展现了诗人的艺术功力和对自然美景的深切感悟。
开篇“龙舒富山水,白云又其角”两句,便设定了一种雄伟壮观的画面,让人仿佛见到了那连绵不绝的山脉与白云交织的壮丽景象。紧接着,“七峰互回环,仰见天一握”描绘了山峰错落有致,与天空相辉映成一体的美妙之境。
诗中还通过“古木森建幢,苍藤大张幄”等句子,生动地勾勒出了海会寺的古朴与神秘。这里的“幢”和“幄”,既是建筑物的装饰,也隐喻着时间的沉淀和历史的厚重。
“初疑翠黛扫,颇类青玉琢”的比喻,更是将自然景观与人工雕琢相结合,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美的独特理解。接下来的“飞泉何处来,其势自天落”则展现了山间溪流之壮丽,水汽与云雾交织成一体,如同天然之力在展示。
中段“田家承下流,伐石竞耕凿。摇风麦初齐,泛水秧尚弱”的描述,则转向了山下的田园生活和农事活动,表现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景象,同时也反映出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生活的关注。
“恍若桃花源,误入不容却。况有古道场,碧瓦照丹雘。”两句,则是诗人的自喻与对寺院历史的尊崇之情。这里的“桃花源”既是对隐逸生活的一种向往,也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纷扰的一种逃避。
尾段“登堂赵州出,此意亦不恶。”则透露了一种禅悦自得的情怀,而“徐徐叩其端,善巧万金药。销除爱欲恼,澡浣尘土浊”等句,则是对佛法智慧的赞美和内心世界的净化。
最终,“山神似相留,入夜雨还作。明朝出山去,欲去更盘礴。”表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神的敬畏,以及离开时那份不舍。末尾“何当赋归来,寄傲酬素约”则是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诗人渴望将这段经历化作为诗篇,以此寄托心中的傲气与纯净的情感。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白云山海会寺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也反映出了诗人的情感世界和哲学思考,是一首融合自然观察、生活描写与个人情怀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