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王气已应终,马相旌麾向越中
出处:《哀越诗》
清 · 钱澄之
金陵王气已应终,马相旌麾向越中。
北狩君王空有恨,南来太后且论功。
孔苌建议诛夷甫,玄礼何雠戮国忠!底事杭州三学士,不闻请剑有陈东!
北狩君王空有恨,南来太后且论功。
孔苌建议诛夷甫,玄礼何雠戮国忠!底事杭州三学士,不闻请剑有陈东!
鉴赏
此诗《哀越诗(其二)》由清代诗人钱澄之创作,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与反思,表达了对古代政治人物命运的感慨以及对历史教训的深思。
首句“金陵王气已应终”,点明了历史的转折点,金陵作为六朝古都,其王气的消散预示着时代的更迭。接着“马相旌麾向越中”描绘了历史人物的行动轨迹,暗示着权力的转移和地理位置的变化。
“北狩君王空有恨,南来太后且论功”两句对比鲜明,前者表达了对失去权力的君王的遗憾与无奈,后者则赞扬了南迁的太后在历史进程中的贡献。通过这一对比,诗人展现了对历史人物不同角色与命运的深刻洞察。
“孔苌建议诛夷甫,玄礼何雠戮国忠!”这两句引用了历史典故,批评了某些历史人物的决策失误,同时也对无辜受害者的遭遇表示同情。这里涉及的人物如孔苌、夷甫、玄礼、国忠等,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人物,他们的行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最后,“底事杭州三学士,不闻请剑有陈东!”诗人以疑问的形式,表达了对杭州三位学者未能像陈东那样勇敢站出来为正义发声的遗憾。陈东是历史上敢于直言进谏的官员,此处暗含对当代学者缺乏勇气与担当的批评。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历史事件的回顾,不仅展现了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感慨,也蕴含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反思,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