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了为僧事,终无住院心
出处:《送来上人》
宋末元初 · 方回
同公游两月,语少道怀深。
自了为僧事,终无住院心。
□□攀老树,藓石上危岑。
萧阁题诗处,何时肯重寻。
自了为僧事,终无住院心。
□□攀老树,藓石上危岑。
萧阁题诗处,何时肯重寻。
拼音版原文
□□
注释
同公:与您。游:游玩。
两月:两个月。
语少:交谈少。
道怀深:心意深沉。
自了:自己了断。
为僧事:出家为僧。
终无:永远没有。
住院心:留宿寺中之心。
□□:此处原文为空格,可能指代不明或缺失的文字。
攀:攀爬。
老树:古树。
藓石:长满青苔的石头。
危岑:高峻的山峰。
萧阁:寂静的阁楼。
题诗处:题诗的地方。
何时:何时会。
肯重寻:愿意再次寻找。
翻译
与您相伴游历两个月,交谈虽少但心意深厚。我已决定出家为僧,永远没有留宿寺中的念头。
在古老的树旁攀爬,危险的石头上是高峻的山峰。
那曾经题诗的寂静阁楼,不知何时能再次探访。
鉴赏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诗人方回的《送来上人》。从内容来看,诗中描绘了与友人同游两月之情,以及对彼此心意的理解和怀念。"语少道怀深"表达了一种不用多言,而能相互理解对方深层次感情的默契。
接下来的两句"自了为僧事,终无住院心"则透露出了诗人对于出家人的生活态度有所感触,但同时也表现出对世俗束缚的不满和逃避之意。"自了"意味着放下尘世的羁绊,而"为僧事"是指成为僧侣,追求精神上的解脱。然而"终无住院心"则显示诗人内心的不安分,与其对自由和超脱尘世的向往相呼应。
以下两句"□□攀老树,藓石上危岑"中的空白处原文可能是形容自然环境,但具体内容已不可考。即便如此,这样的描写也能让人感受到诗人对于大自然的亲近和向往,以及他对自由生活状态的追求。
最后两句"萧阁题诗处,何时肯重寻"则是在提及与友人的共同回忆。"萧阁"可能是指某个偏僻或幽静的地方,"题诗"则意味着在那里留下了诗篇作为纪念。而"何时肯重寻"则表达了一种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渴望重返的情感。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内心世界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友情、自由和精神追求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