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弦已绝,举世喜筝声
出处:《次韵志归十首 其九》
宋末元初 · 方回
书盍多多读,诗须细细评。
后生才染指,半道遽寒盟。
直取珊瑚出,宁争熠耀明。
伯牙弦已绝,举世喜筝声。
后生才染指,半道遽寒盟。
直取珊瑚出,宁争熠耀明。
伯牙弦已绝,举世喜筝声。
注释
书:书籍。盍:何不。
读:阅读。
诗:诗歌。
须:应当。
细细:仔细。
评:评价。
后生:年轻人。
才:刚刚。
染指:开始接触。
遽:突然。
寒盟:放弃约定。
直取:直接获取。
珊瑚:比喻珍贵之物。
出:显现。
宁:宁愿。
熠耀:光彩夺目。
伯牙:古代音乐家,善弹琴。
弦已绝:琴弦已断。
举世:全世界。
喜:喜欢。
筝声:筝的乐音。
翻译
多读书总是好的,诗歌要仔细品味。年轻人刚开始接触,中途就突然放弃热情。
直接追求珍贵的东西,何必争夺表面的光彩。
就像伯牙琴弦已断,世间却仍喜爱筝的乐音。
鉴赏
这首诗是方回在宋末元初时期创作的,属于“次韵志归十首”中的第九首。从内容来看,诗人通过对书籍和诗歌的讨论,表达了自己对文学艺术的追求和态度。
"书盍多多读,诗须细细评。" 这两句强调了阅读书籍和品评诗歌都需要深入和认真。"书盍"即书籍,"多多读"指广泛地阅读;"诗须细细评"则意味着对诗歌的评价不能草率,而应仔细推敲。
"后生才染指,半道遽寒盟。" 这两句描绘了年轻一代文学创作中的现状。"后生"指年轻人或晚辈,"才染指"意味着他们刚开始接触文学;"半道遽寒盟"则表达了一种担忧,即在文学的道路上,这些后来者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而中途放弃。
"直取珊瑚出,宁争熠耀明。" 这两句展示了诗人对艺术纯粹和高洁追求的坚持。"直取珊瑚出"比喻从文学作品中提炼出最精华的部分;"宁争熠耀明"则表达了一种态度,即宁愿追求内在的光彩而不去争夺外在的荣耀。
"伯牙弦已绝,举世喜筝声。" 这两句借用了古代音乐家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来说明文学艺术的永恒魅力。即使伯牙的琴弦已经断裂,但他的音乐仍然被后人所欣赏。
整首诗反映出诗人对文学创作的严肃态度,以及对于文学纯粹性和内在价值的坚守。同时也透露出对年轻一代文学未来的一种担忧,希望他们能够坚持初心,不为外界的喧嚣所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