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揖光风江渚远,心涵霁月海天舒
出处:《谒九江周元公祠嗣性善度先生韵》
宋 · 阳枋
圣贤随遇即成都,仰止宗师谒故居。
面揖光风江渚远,心涵霁月海天舒。
图由自得前无画,道未尝亡今有书。
共立斜阳归去晚,当年与点意何如。
面揖光风江渚远,心涵霁月海天舒。
图由自得前无画,道未尝亡今有书。
共立斜阳归去晚,当年与点意何如。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圣贤:指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人。随遇即成:无论环境如何都能适应并有所成就。
宗师:学术或技艺方面的杰出人物。
故居:前辈的住所或遗迹。
面揖:面向江边行礼。
光风:清风。
霁月:雨过天晴后的明月。
海天舒:形容景色开阔。
图由自得:创作自由,随心所欲。
前无画:超越了以往的艺术作品。
道未尝亡:道义并未消失。
今有书:现在的书籍中仍然传承着道义。
共立:一起站立。
斜阳:傍晚的太阳。
当年:当年的颜回。
与点意何如:与颜回的心境相比如何。
翻译
圣贤之人随遇而安,拜访宗师故居以求教面对江边清风,心中怀揣着晴朗的月色和开阔的海天
艺术创作自由自在,超越了以往的画卷,道义并未消亡,如今仍有书籍传承
在夕阳下一同归去,想当年与先贤颜回有何相似之处
鉴赏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的诗人阳枋所作,名为《谒九江周元公祠嗣性善度先生韵》。从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圣贤之道的追求和景仰,以及他对于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
首句“圣贤随遇即成都”,表达了诗人对圣贤之道的崇敬,认为圣贤之道无处不在,随时可以体现。接着,“仰止宗师谒故居”则是说诗人向往古代的宗师,拜访他们的旧居,以寻找精神上的寄托。
中间两句“面揖光风江渚远,心涵霁月海天舒”,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面。诗人仿佛在大自然中感受到了圣贤之道的奥妙,心灵得以净化和扩展。
“图由自得前无画,道未尝亡今有书”表达了诗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发扬。他认为古人的智慧和教诲通过文字得以保存和传承,即使没有具体的图画,也能从书籍中汲取养分。
最后两句“共立斜阳归去晚, 当年与点意何如”,则是诗人与友人一同在斜阳时光下回忆往昔,感叹时光易逝,人生难得的相聚时刻。
总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尊崇和个人内心世界的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