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今顺寂去,所寂竟何如
宋 · 文彦博
师今顺寂去,所寂竟何如。
倏尔归无物,湛然同太虚。
化成三昧火,超出四禅居。
方悟祇园法,又胜漆园书。
苏君善知识,言诗更起予。
倏尔归无物,湛然同太虚。
化成三昧火,超出四禅居。
方悟祇园法,又胜漆园书。
苏君善知识,言诗更起予。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彦博对一位已逝高僧的追思与赞叹。诗中充满了对佛法的深刻理解与崇敬之情。
首先,“师今顺寂去”,诗人以平和的语气开始,描述了高僧的离世,用“顺寂”二字,表达了对逝者平静离去的尊重与理解。接着,“所寂竟何如”,诗人提出了一个深邃的问题,探讨了死亡之后的未知世界,表现出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倏尔归无物,湛然同太虚。”这两句描绘了高僧在死亡后仿佛融入了宇宙的空灵状态,与虚空融为一体,展现出佛教中“涅槃”的概念,即超越生死,达到心灵的纯净与解脱。
“化成三昧火,超出四禅居。”这里提到的“三昧火”与“四禅”,都是佛教修行中的重要概念。“三昧火”象征着内心的火焰,通过修行达到内心的平静与智慧;“四禅”则是指通过冥想达到的四个不同层次的内心状态,超出了世俗的束缚。这两句表达了高僧在死后达到了更高的精神境界。
“方悟祇园法,又胜漆园书。”“祇园法”可能指的是佛教中的一些教义或修行方法,而“漆园书”则可能是比喻性的说法,暗示了高僧的智慧与修为超越了传统的书籍知识。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高僧智慧的高度赞扬。
最后,“苏君善知识,言诗更起予。”诗人提到另一位名叫苏君的善知识,通过他的诗歌激发了诗人更多的思考与感悟。这句话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苏君的尊敬,也暗示了高僧的影响深远,不仅在生前,甚至在死后,还能启迪后人。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高僧离世后的追思与赞叹,展现了佛教中关于生命、死亡、智慧与解脱的深刻哲理,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佛法的深厚理解和对高僧的崇高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