钴鉧潭中岂无月,冷光长照衰羁泣
出处:《西江柳氏月江诗》
宋末元初 · 赵文
何人种此玻瓈橘,挂在空高寒露湿。
秋风吹堕清泠中,惊杀神髯夜深蛰。
钴鉧潭中岂无月,冷光长照衰羁泣。
何如阿孙屋头月,时时投取杯中吸。
吸馀吐向笔墨间,纸上淋漓流月汁。
前年劫火到诗屋,月走江寒烧不及。
青山夜起绕皆山,满地芦花不堪拾。
何时短棹钓西江,雪寒一夜无蓑笠。
秋风吹堕清泠中,惊杀神髯夜深蛰。
钴鉧潭中岂无月,冷光长照衰羁泣。
何如阿孙屋头月,时时投取杯中吸。
吸馀吐向笔墨间,纸上淋漓流月汁。
前年劫火到诗屋,月走江寒烧不及。
青山夜起绕皆山,满地芦花不堪拾。
何时短棹钓西江,雪寒一夜无蓑笠。
拼音版原文
注释
高寒露湿:形容环境清冷,露水打湿。神髯:神话中的仙人胡须,此处比喻诗人自己。
衰羁:困顿、失意的人。
阿孙:亲切的称呼,此处可能指友人。
短棹:短桨,形容小船。
蓑笠:捕鱼或农事时使用的防雨工具。
翻译
是谁栽种这碧绿的橘树,让它高悬在寒露润湿的空中。秋风轻轻吹落,清冷的月光洒落,惊动了深夜沉睡的神髯。
钴鉧潭中的月光难道不皎洁,却只能冷冷地照着我这困顿之人。
哪比得上阿孙屋檐下的月光,可以随时取来斟入杯中品尝。
饮尽后,月光又化作墨汁流淌在纸上,仿佛流动的月液。
前年的大火蔓延到我的诗屋,月光虽冷,也无法阻止烈火的焚烧。
夜晚的青山环绕,遍地的芦花被烧得无法拾取。
何时能驾着小舟,在西江垂钓,哪怕雪夜寒冷,也没有蓑笠可挡。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夜月色图景,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赞美了西江柳氏所种植的玻瓈橘树上的明月。"何人种此玻瓈橘"开篇设问,引发读者的好奇,接着写月光照耀在高高的橘树上,即使秋风带来寒露,月光依然清冷而明亮。"惊杀神髯夜深蛰"一句,通过"神髯夜深蛰"的形象,形容月光之明亮足以唤醒沉睡的生物。
诗人进一步将月光与钴鉧潭中的月光对比,认为后者虽然冷冽,却只能照亮诗人的哀愁。然而,他更怀念的是阿孙屋头那亲切的月光,可以随时取来品饮,甚至融入诗作之中,仿佛月光化为墨汁流淌在纸上。
诗中回忆起前年的一场大火,连诗屋也无法幸免,唯有江面的月光得以留存。"月走江寒烧不及"表达了对过去的惋惜和对月光的珍视。最后,诗人想象在雪寒之夜驾舟西江垂钓,希望能暂时忘却忧愁,尽管没有蓑笠,却透露出坚韧不屈的精神。
整体来看,这首诗语言优美,情感深沉,通过月光这一意象,寄寓了诗人的人生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