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多忌讳,首尾一身畏
民人多技巧,奢淫终日炒。
利器转相誇,国家同怨嗟。
禁之以法令,盗贼持柯柄。
使我介然知,所戒惟施为。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好之在下,犹不可胜。
好之自我,民胡不应。
必也其圣,无欲乃净。
生之畜之,万物所命。
塞之闭之,光而不映。
修之于身,天下以定。
比于赤子,以柔握劲。
至精至和,卒如本性。
是谓玄同,亲疏孰竞。
闷闷醇醇,不可歌咏。
吾将从其后,与民相左右。
根长而蒂久,能取复能守。
嗟兹家国母,是曰乾坤友。
鉴赏
此诗出自明代诗人郭之奇的《定道德经为六十四章漫书所得八首》之六,通过深邃的哲理思考,探讨了道德、人性、社会秩序与个人修养之间的关系。
首句“天下多忌讳,首尾一身畏”,揭示了社会中因过多的禁忌和规则导致人们内心充满恐惧的状态。接着,“民人多技巧,奢淫终日炒”描绘了人民追求技巧与奢华的生活方式,却最终陷入无尽的欲望与炫耀之中。这一段反映了社会的浮躁与道德的沦丧。
“利器转相夸,国家同怨嗟”则指出社会中人们过度炫耀自己的能力或财富,导致国家整体陷入怨恨与不满的情绪之中。接下来,“禁之以法令,盗贼持柯柄”表达了通过法律手段试图控制社会混乱的无奈尝试,但效果有限。
“使我介然知,所戒惟施为”强调了个人应当谨慎行事,避免因不当的行为引起社会的反感。接下来的“大道甚夷,而民好径”则指出,尽管正确的道路简单易行,但人们往往倾向于走捷径,这反映了人性中的贪婪与懒惰。
“好之在下,犹不可胜。好之自我,民胡不应”进一步阐述了个人欲望的无止境,以及这种欲望如何影响社会。最后,“必也其圣,无欲乃净”提出,只有达到圣人的境界,才能摆脱欲望的束缚,实现内心的纯净。
“生之畜之,万物所命。塞之闭之,光而不映”强调了自然法则的重要性,以及人为干预对自然秩序的影响。“修之于身,天下以定”则指出个人的修养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比于赤子,以柔握劲”通过比喻,说明了以温和的态度处理事物,能够达到刚强的效果。“至精至和,卒如本性”强调了遵循自然规律,保持内心的和谐与真实。
“是谓玄同,亲疏孰竞”表达了在道德层面,无论亲疏远近,都应该追求一致的标准。“闷闷醇醇,不可歌咏”指出真正的道德与智慧难以用言语表达,只能通过实践体会。“吾将从其后,与民相左右”表达了诗人愿意跟随道德的指引,与民众共同追求真理。
“根长而蒂久,能取复能守”强调了道德修养的持久性和影响力。“嗟兹家国母,是曰乾坤友”最后以家庭和国家为喻,表达了对道德力量的崇高敬意。
整首诗以深沉的哲学思考为主线,探讨了道德、人性、社会秩序与个人修养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在追求道德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可能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