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舒长夜彩,高照一村耕
出处:《明月峰》
唐 · 齐己
明月峰头石,曾闻学月明。
别舒长夜彩,高照一村耕。
颇乱无私理,徒惊鄙俗情。
传云遭凿后,顽白在峥嵘。
别舒长夜彩,高照一村耕。
颇乱无私理,徒惊鄙俗情。
传云遭凿后,顽白在峥嵘。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明月峰头石:指明月峰山顶上的一块石头。曾闻:曾经听说。
学月明:模仿月亮发光。
别舒:另外展开,此处指展现。
长夜彩:指夜晚的光彩。
高照:从高处照射下来。
一村耕:整个村庄的农田。
颇乱:颇为扰乱。
无私理:不符合自然规律或常理的事物。
徒惊:只是让...惊讶。
鄙俗情:见识浅薄的人的情感。
传云:传说中说。
遭凿后:被开凿之后。
顽白:坚硬而苍白。
峥嵘:形容山势险峻,这里比喻石头的不平凡。
翻译
在明月峰的山顶上,有块石头传说能学月亮发光。它在夜晚展现出绚烂的色彩,为整个村庄的农耕照亮方向。
它的光芒虽然打乱了通常的认知,却只是让那些见识浅薄的人感到惊讶。
据说自从它被开凿后,尽管表面变得粗糙不平,但仍坚强地展现出皎洁的白色。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山月景象,诗人通过对明月与高峰之间关系的描述,抒发了自己对于纯净、高洁之物的向往和赞美。
"明月峰头石,曾闻学月明。"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明月的仰望和向往,"学月"一词体现出诗人对月亮的崇敬之情,如同古代学者仰慕圣贤一般。
"别舒长夜彩,高照一村耕。" 这两句则描绘了明月下的一种宁静而又壮观的景象,月光如织布般覆盖大地,将一片田野照得通明,呈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美感。
"颇乱无私理,徒惊鄙俗情。" 这两句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世间纷扰和人们庸俗情感的超然态度,诗人认为月亮的光芒是纯洁无私的,而人类的世俗感情则显得过于渺小。
"传云遭凿后,顽白在峥嵘。" 这两句则写到了山石被开凿之后,原本隐藏在内部的白色部分暴露了出来,依旧坚守在崎岖的岩石之中。这既可以理解为对自然力量的赞美,也可以看作是对坚贞不渝精神的颂扬。
整首诗通过月亮、山峰和石头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对于高洁与纯净的追求,以及超越世俗纷争的心灵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