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前流水朝还暮,堂下閒云古复今
出处:《寄五峰谏长老》
宋 · 唐询
禅客居山患不深,五峰幽绝杳难寻。
门前流水朝还暮,堂下閒云古复今。
月色有时依宴坐,秋声随处伴讴吟。
期师便作终焉计,忍负平生物外心。
门前流水朝还暮,堂下閒云古复今。
月色有时依宴坐,秋声随处伴讴吟。
期师便作终焉计,忍负平生物外心。
拼音版原文
注释
禅客:修行的居士。患:担心。
幽绝:极其幽深。
杳:遥远、难以找到。
朝还暮:早晚不断。
閒云:悠闲自在的云彩。
古复今:古今如一。
宴坐:静坐冥想。
秋声:秋天的风声或虫鸣。
讴吟:吟咏歌唱。
期师:期待与师长共处。
终焉计:终身的打算。
忍负:忍心辜负。
物外心:超脱世俗的心。
翻译
禅客居住在深山中担心不够隐秘,五座山峰幽静极了,难以寻觅。门前的溪水早晚流淌,堂下的闲云古今如一。
月光时而洒在静坐的席上,秋风吹过,到处都是吟唱的声音。
我期待在这里与师共度余生,怎忍辜负这超脱世俗的心灵追求。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唐询的作品《寄五峰谏长老》,表达了作者对五峰禅寺深山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禅师的敬仰之情。首句“禅客居山患不深”,描绘了禅者选择远离尘世,深居山中的生活状态,暗示出其对超脱世俗的追求。次句“五峰幽绝杳难寻”,进一步强调了山中环境的清幽与难以寻觅,体现了禅境的深远。
第三句“门前流水朝还暮”,以流水不断比喻禅者的日常生活,平淡而富有禅意,暗示时间的流逝。第四句“堂下閒云古复今”,则以闲云飘荡象征禅者的淡泊心境,古今如一,体现了禅宗的无我境界。
第五、六句“月色有时依宴坐,秋声随处伴讴吟”,通过描绘禅者在月光下静坐冥想,聆听秋声的场景,展现了禅修生活的宁静与和谐。最后两句“期师便作终焉计,忍负平生物外心”,表达了诗人决心追随禅师,将此地作为终老之地的决心,同时也流露出对超然物外生活的深深向往。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山水为背景,通过描绘禅者的生活细节,传达出对禅修生活的赞美和对心灵自由的追求,体现了诗人对禅宗精神的深刻理解和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