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戎头角又峥嵘,一段风流都付与
出处:《觉无象侄湛沙弥求僧》
宋 · 释居简
天台无象老瞎秃,妙转一机曾齧镞。
射虎归来死不侯,肯逐儿曹驾羊鹿。
诸方浩浩只如许,谁信此翁元不死。
阿戎头角又峥嵘,一段风流都付与。
射虎归来死不侯,肯逐儿曹驾羊鹿。
诸方浩浩只如许,谁信此翁元不死。
阿戎头角又峥嵘,一段风流都付与。
鉴赏
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一位名为“无象”的僧人形象,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展现了其超脱世俗、坚守本心的精神特质。
首句“天台无象老瞎秃”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无象僧人的外貌特征——年老、眼盲且光头,暗示其修行的深入与内心的明亮。接着,“妙转一机曾齧镞”则进一步揭示了无象僧人的内在智慧与修为,他如同转动的机轮,精进不懈,甚至在修行中有所突破,如同咬破箭镞,展现出非凡的毅力与决心。
“射虎归来死不侯,肯逐儿曹驾羊鹿”两句,通过类比手法,将无象僧人比作勇猛的猎人,即使面对死亡也不愿屈服,更不愿追随世俗的浮华与虚伪,表达了他对真理与道义的坚持与追求。
“诸方浩浩只如许,谁信此翁元不死”则进一步强调了无象僧人的精神不死,无论外界如何变化,他的内心世界依旧充满活力与智慧,仿佛永远不会衰老或消逝。
最后,“阿戎头角又峥嵘,一段风流都付与”以阿戎(可能指另一位僧人)的成长为背景,表达了无象僧人对其后辈的期望与传承,希望他们能继承并发扬佛法的精髓,展现出一种深厚的师徒情谊与对佛法的无限热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无象僧人形象的塑造,以及对其精神世界的深刻揭示,展现了宋代佛教文化中对于修行者个人品质与精神境界的高度关注与赞美,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于理想人格的向往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