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谓宣房无穴蚁,岂知河伯又劳人
出处:《闻黄河又决》
明 · 邓云霄
驱驰河上泣迷津,亲见冠裳尽负薪。
本谓宣房无穴蚁,岂知河伯又劳人。
铜龙未解蟠堤堰,璧马谁云奠鬼神。
物力东南虚百万,况惊西北报胡尘。
本谓宣房无穴蚁,岂知河伯又劳人。
铜龙未解蟠堤堰,璧马谁云奠鬼神。
物力东南虚百万,况惊西北报胡尘。
鉴赏
这首诗名为《闻黄河又决》,是明代诗人邓云霄所作。诗中描绘了黄河再次决堤的情景,表达了对人民生活困苦和国家安危的深切忧虑。
首联“驱驰河上泣迷津,亲见冠裳尽负薪。”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黄河决堤后,人们在洪水中的无助与悲痛。他们四处奔波,寻找避难之所,却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家园被洪水淹没,甚至不得不背负柴火,艰难求生。这里通过“泣迷津”和“尽负薪”两个细节,形象地展现了灾民的绝望与艰辛。
颔联“本谓宣房无穴蚁,岂知河伯又劳人。”运用了典故,提到传说中大禹治水时,曾利用宣房(即宣州的房山)来堵住洪水,但没想到这次黄河再次决堤,让治水之人再次劳心劳力。这一联通过对比,突出了黄河再次决堤的意外性和严重性,同时也暗含了对治理黄河问题的反思。
颈联“铜龙未解蟠堤堰,璧马谁云奠鬼神。”进一步描述了治理黄河的困难。铜龙指的是古代用于测量水位的铜制仪器,而蟠堤堰则是指用来控制水流的水利工程。诗人感叹,这些先进的工具和技术并未能阻止黄河的决堤,更没有安抚水神,暗示了治理黄河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尾联“物力东南虚百万,况惊西北报胡尘。”则从更广阔的视角出发,指出黄河决堤不仅给东南地区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还可能引发边疆的动荡不安。这里的“胡尘”比喻外敌入侵,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整体安全的担忧。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自然灾害与政治局势之间相互影响的认识。
综观全诗,邓云霄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黄河决堤的惨状,表达了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对国家安危的关注。诗中既有对自然现象的深刻反思,也有对社会现实的忧虑,体现了诗人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忧国忧民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