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夜吟更长,停空韵难绝
出处:《妙喜寺逵公院赋得夜磬送吕评事》
唐 · 皎然
一磬寒山至,凝心转清越。
细和虚籁尽,疏绕悬泉发。
在夜吟更长,停空韵难绝。
幽僧悟深定,归客忘远别。
寂历无性中,真声何起灭。
细和虚籁尽,疏绕悬泉发。
在夜吟更长,停空韵难绝。
幽僧悟深定,归客忘远别。
寂历无性中,真声何起灭。
拼音版原文
注释
一磬:一声磬响。寒山:寒冷的山林。
凝心:集中注意力。
清越:声音清晰而悠扬。
细和:细腻的和声。
虚籁:虚空中的声响。
尽:完全。
疏绕:稀疏地环绕。
悬泉:从高处落下的泉水。
在夜:在夜晚。
吟:吟诵。
更长:更加持久。
停空:停留在空中。
韵难绝:音韵难以终止。
幽僧:隐居的僧侣。
悟:领悟。
深定:深刻的禅定状态。
归客:归家的旅客。
忘远别:忘记了远方的离别。
寂历:寂静冷清。
无性中:超脱物我的境界。
真声:真实、本质的声音。
何起灭:如何产生和消失。
翻译
一声清冷的磬音回荡在寒山之间,静心聆听,音色愈发清脆悠扬。细腻的和声仿佛融入了虚空,稀疏的旋律如同悬挂的泉水潺潺流淌。
夜晚中,这吟诵声更加绵长,停留在空中,其韵味难以终止。
幽居的僧人在这深沉的宁静中领悟禅定,归途的旅客忘却了远方的离别。
在寂静而超然的境界里,真实的声音又如何生起与消逝呢?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夜晚景象,诗人通过对夜间磬声的描述,展现了自己内心的平和与超脱。"一磬寒山至,凝心转清越"表达了诗人在深夜听闻寺庙中的磬声,心神向往于更高远之处的精神状态。"细和虚籁尽,疏绕悬泉发"则形象地描绘了磬声的细腻与泉水的流淌,与夜晚的静谧氛围相得益彰。
"在夜吟更长,停空韵难绝"表明诗人对这种宁静之声的沉醉,以及这种声音如何在空中久久回荡,不愿意就此打断。"幽僧悟深定,归客忘远别"则透露出寺庙中僧人的内心悟性,以及过客对于远离尘世的渴望与放下。
最后两句"寂历无性中,真声何起灭"进一步探讨了声音与静谧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超然的声音本身是否有始终。整首诗通过对夜间磬声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内心平和、精神超脱以及与世隔绝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