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宋五言行世早,巢由三诏出溪迟
出处:《献王大夫》
唐 · 方干
高情不与俗人知,耻学诸生取桂枝。
荀宋五言行世早,巢由三诏出溪迟。
操心已在精微域,落笔皆成典诰词。
一鹗难成燕雀伍,非熊本是帝王师。
贤臣虽蕴经邦术,明主终无谏猎时。
莫道百僚忧礼绝,兼闻七郡怕天移。
直缘材力头头赡,专被文星步步随。
不信重言通造化,须臾便可变荣衰。
荀宋五言行世早,巢由三诏出溪迟。
操心已在精微域,落笔皆成典诰词。
一鹗难成燕雀伍,非熊本是帝王师。
贤臣虽蕴经邦术,明主终无谏猎时。
莫道百僚忧礼绝,兼闻七郡怕天移。
直缘材力头头赡,专被文星步步随。
不信重言通造化,须臾便可变荣衰。
拼音版原文
注释
高情:高尚的情操。俗人:凡夫俗子。
耻学:以...为耻。
诸生:书生。
取桂枝:获取功名,比喻科举及第。
荀宋:荀况与宋玉,古代文学家,代指有才华的人。
巢由:许由和巢父,古代隐士。
三诏:多次征召。
出溪迟:迟迟不肯出仕。
操心:心思。
精微域:精深微妙的境界。
典诰词:典雅庄重的文辞,常用于诏书等正式文件。
一鹗:比喻杰出的人才。
燕雀伍:比喻平庸之辈。
非熊:姜尚,即姜子牙,喻指帝王之师。
贤臣:德才兼备的大臣。
蕴:蕴含。
经邦术:治理国家的策略。
明主:圣明的君主。
谏猎时:接受进谏的时机,这里特指帝王狩猎之事。
百僚:所有官员。
忧礼绝:担心礼仪制度被废弃。
七郡:泛指多郡,代表广泛的地区。
怕天移:害怕政权更迭或社会动荡。
直缘:只因为。
材力:才能。
头头赡:样样精通。
文星:文曲星,象征文才与幸运。
重言:重要的言论,这里可能指有影响力的话语。
通造化:通达自然法则,影响事物发展。
荣衰:荣耀与衰败。
翻译
他高尚的情操不愿让凡夫俗子知晓,以效仿书生夺取功名利禄为耻。荀况与宋玉的才华早年便已显露,而许由和巢父即便多次受朝廷征召也迟迟不出山林。
他的心思早已深入精妙细微之处,下笔便是典雅庄重的文辞。
一只鹰隼难以融入麻雀的群体,他本就是辅佐帝王的栋梁之才。
贤能的大臣虽然胸藏治国方略,但圣明的君主却未必总有接受进谏狩猎之时。
别说百官担忧礼仪废弛,还听说各郡害怕朝纲不稳如天翻地覆。
只因他才华横溢、无所不能,仿佛专受文曲星照耀,步步高升。
别不相信他的重言能通达自然造化,转瞬间就能使荣辱变迁。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方干的作品《献王大夫》。诗中充满了对理想化的历史人物和自我的理想化表达,体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高洁情操的精神态度。
“高情不与俗人知,耻学诸生取桂枝。” 这两句表明诗人的高尚情感不是普通人能理解的,而“耻学”则显示了对当时科举考试和庸俗学习方式的不屑。"荀宋五言行世早,巢由三诏出溪迟"中,提到的荀宋、巢由都是历史上的贤臣,诗人借此表达自己对于理想政治人物的向往。
“操心已在精微域,落笔皆成典诰词。” 这两句则表现了诗人对文学创作的追求和自信,每一字每一句都能成为经典的水平。
"一鹗难成燕雀伍,非熊本是帝王师。贤臣虽蕴经邦术,明主终无谏猎时。” 这几句通过比喻表达了即使是一只鹅,也难以与那些庸俗的鸟类为伍,而诗人自视为真正的帝王之师,即便是有才能的贤臣,在没有被启用的情况下也是无从献策。
"莫道百僚忧礼绝,兼闻七郡怕天移。直缘材力头头赡,专被文星步步随。” 这几句则表达了对朝廷礼制的担忧,以及诗人个人的才华和力量始终如一,被文星所引导。
"不信重言通造化,须臾便可变荣衰。" 最后两句则是对那些只会空谈没有实际行动的人的批评,同时也表达了荣辱转瞬,世事难以预料的哲理。
总体来看,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于个人才华、情操和文学创作的自信,以及对历史上贤臣和明主关系的一种理想化追求,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某种不满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