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佛说菩提泉,其性本澄澈全文

佛说菩提泉,其性本澄澈

宋 · 王柏
佛说菩提泉,其性本澄澈
人乃无芜秽,谁能还瑩洁。
我观浸碧泉,泓渟贮芳冽。
恰如老师心,风止云迹灭。
忆昔著诗句,无乃太疏拙。
弹指二十年,相看头已雪。
老师辟新轩,眼方颇虚彻。
得得穴山窦,一脉引幽绝。
清泚贯花径,冷暖资众啜。
一动一以静,谁盈复谁竭。
水性本不殊,地势差有别。
即此两水间,尽是广长舌。
学子来问话,当以无说说。
但见香林香,薰蒸千万叶。

拼音版原文

shuōquánxìngběnchéngchè

rénnǎihuìshuínéngháiyíngjié

guānjìnquánhóngtíngzhùfāngliè

qiàlǎoshīxīnfēngzhǐyúnmiè

zhùshīnǎitàishūzhuō

tánzhǐèrshíniánxiāngkàntóuxuě

lǎoshīxīnxuānyǎnfāngchè

xuéshāndòumàiyǐnyōujué

qīngguànhuājìnglěngnuǎnzhòngchuò

dòngjìngshuíyíngshuíjié

shuǐxìngběnshūshìchàyǒubié

liǎngshuǐjiānjìnshì广guǎngchángshé

xuéláiwènhuàdāngshuōshuō

dànjiànxiānglínxiāngxūnzhēngqiānwàn

注释

菩提泉:佛教中的圣泉,象征觉悟和智慧。
澄澈:清澈透明。
芜秽:杂乱、污秽。
莹洁:洁净无瑕。
泓渟:深而静止的水潭。
老师:指有学问或德行的人。
新轩:新建的书房。
山窦:山洞的出口。
广长舌:比喻能广泛传播智慧的语言。
无说说:以行动和示范而非言语教导。
香林:香气四溢的树林,可能指禅林。

翻译

佛经中提到的菩提泉,它的本质本来清澈。
人心若无杂质,谁能保持纯净。
我看见泉水浸润碧绿的泉石,深潭储藏着清冽的芬芳。
就像师者的胸怀,风停云散,一片宁静。
回想过去写诗的日子,或许太过粗陋。
弹指间二十年过去,彼此相见已是满头白发。
老师开辟了新的书房,眼神更加明亮开阔。
在山洞中找到源泉,一线水流引向幽深之处。
清凉的泉水流过花径,冷暖供众人分享。
动静之间,谁在盈满,谁在消减。
水的本质并无不同,只是地形有所差异。
在这两水交汇处,尽显智慧的教诲。
学生前来提问,应以无言的教诲回应。
只见香林香气弥漫,熏陶着千万片叶子。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王柏的作品,名为《赠仙山刚公新创香林》。从鉴赏的角度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佛理的引喻,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清澈,以及他对于知识和智慧追求的态度。

诗中的“佛说菩提泉,其性本澄澈”一句,直接点出了主题,即比喻心灵之泉如同佛教所说的菩提(觉悟),本质是清净无染的。接下来的“人乃无芜秽,谁能还莹洁”则表达了诗人对于人心不易保持纯净的感慨,以及对恢复本性之难的疑问。

在描述自然景象时,诗人使用了“浸碧泉”、“泓渟贮芳冽”等词汇,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清幽泉水图。通过这段景物描写,诗人传递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同时也表达了对师长心境的赞美。

“忆昔著诗句,无乃太疏拙”则是诗人自谦其早年作品未臻完善,而“弹指二十年,相看头已雪”则表露了时间流逝和个人岁月增长带来的感慨。诗人的老师(或者说是精神导师)如今已经驾鹤归去,“辟新轩,眼方颇虚彻”,表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

“得得穴山窦,一脉引幽绝”、“清泚贯花径,冷暖资众啜”则是对仙山香林的描绘,这里的“得得”即泉水流动的声音,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整个画面展示了一种既自然又神秘的氛围。

最后,“一动一以静,谁盈复谁竭”表达了诗人对于宁静和动静相对的思考,而“水性本不殊,地势差有别”则进一步强调了自然界中水与土的不同特质,但在这首诗中,这种差异被统一于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感体验之中。

“即此两水间,尽是广长舌”可以理解为对知识和智慧源泉的赞美,它们如同无尽的语言,能够滋润心灵。最后,“学子来问话,当以无说说”表达了诗人对于传授知识的态度,即通过沉默来传递最深刻的智慧。

整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文学才华,更重要的是,它展现了一种超越世俗,追求精神觉悟与宁静的心灵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