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声引行不知疲,石路硗确折屐齿
出处:《游石瓮寺》
宋 · 黄庶
飞泉自有迎客意,声到山前入人耳。
泉声引行不知疲,石路硗确折屐齿。
长安睫满车马尘,林岩夜夜来梦寐。
云烟郊原铺古图,心眼开快明如洗。
渭流屈曲成大篆,书破野色为绿纸。
丘墟沉吟古兴废,秋风正入红树起。
折碑断垣卧荆棘,意思纷乱不可理。
穷幽更下苍崖根,把酒坐听潺湲醉。
山花似欲劝苦饮,时散清香入人鼻。
奔走恨不身长游,喜写姓名藏薜荔。
泉声引行不知疲,石路硗确折屐齿。
长安睫满车马尘,林岩夜夜来梦寐。
云烟郊原铺古图,心眼开快明如洗。
渭流屈曲成大篆,书破野色为绿纸。
丘墟沉吟古兴废,秋风正入红树起。
折碑断垣卧荆棘,意思纷乱不可理。
穷幽更下苍崖根,把酒坐听潺湲醉。
山花似欲劝苦饮,时散清香入人鼻。
奔走恨不身长游,喜写姓名藏薜荔。
拼音版原文
注释
飞泉:飞瀑流水。迎客意:欢迎客人的态度。
石路硗确:坎坷的石路。
睫满:充满。
车马尘:车马扬起的尘土。
红树:秋天的红叶树。
薜荔:一种蔓生植物,常用于装饰或标记。
翻译
飞瀑流水仿佛有欢迎客人的心意,声音传到山前直入人耳。泉水声引导着行者,让人忘记疲劳,走在坎坷的石路上,连鞋子的边缘都磨损了。
在繁华的长安城中,车马扬起的尘土充满视线,夜晚我在山岩间梦境连连。
郊原上云雾缭绕,如同古老的画卷展开,心中的视野开阔,心灵如洗般明亮。
渭水弯曲如大篆书法,流淌的绿色映衬着田野,仿佛书写在绿色的纸上。
在废墟丘陵间低吟,感叹古往今来的兴衰,秋风吹过,红叶在枝头摇曳。
残破的碑石和断壁丛生的荆棘,思绪纷乱,难以整理。
深入幽静之处,来到山崖底部,举杯倾听潺潺流水,醉在这美景之中。
山花似乎想劝我畅饮,不时散发出清新的香气,沁人心脾。
遗憾不能长久游历,欣喜将自己的名字刻在薜荔上,留下痕迹。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黄庶的《游石瓮寺》,描绘了作者游览石瓮寺时的所见所感。首句“飞泉自有迎客意”,以拟人手法写出泉水的亲切与热情,仿佛在欢迎来访者。接着,“泉声引行不知疲”表达了诗人被泉水声吸引,忘却疲劳,沉浸在自然之中的愉悦心境。
“石路硗确折屐齿”描绘了山路崎岖,但诗人兴致勃勃,连鞋子的木齿都被磨损。接下来,诗人通过对比长安的繁华与山间的宁静,表达对自然环境的喜爱和对都市生活的厌倦。“林岩夜夜来梦寐”暗示了他对山林的向往深入骨髓。
“渭流屈曲成大篆,书破野色为绿纸”运用比喻,将渭水的弯曲比作大篆,形象地展现流水之美。诗人的心灵得到了洗涤,心境如洗,视野开阔。
“丘墟沉吟古兴废”感慨历史遗迹,引发对兴衰变迁的沉思。秋风吹过红叶,增添了诗意,而“折碑断垣卧荆棘”则揭示了岁月的沧桑。
最后,诗人深入山崖底部,饮酒听泉,山花的清香更是增添了饮酒的乐趣。他遗憾不能长久停留,却欣喜于能在自然中留下自己的名字,寄托情感于青藤之下。
整体来看,这首诗语言生动,情感真挚,通过描绘石瓮寺的景致,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事的深沉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