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中闻处肠先断,似此伤怀禁得无
出处:《鹧鸪吟二首 其二》
宋 · 邵雍
翠竹丛深啼鹧鸪,鹧鸪声更胜提壶。
江南江北常相逐,春后春前多自呼。
迁客销魂惊梦寐,征人零泪湿衣裾。
愁中闻处肠先断,似此伤怀禁得无。
江南江北常相逐,春后春前多自呼。
迁客销魂惊梦寐,征人零泪湿衣裾。
愁中闻处肠先断,似此伤怀禁得无。
注释
翠竹丛深:茂密的竹林深处。啼鹧鸪:鹧鸪鸟的啼叫。
提壶:古代盛酒的器具,这里比喻酒杯的摇晃声。
江南江北:泛指长江两岸地区。
春后春前:春季之后和春季之前,暗示四季轮回。
迁客:被贬谪或流放的人。
销魂:形容极度悲伤或心神恍惚。
征人:出征的士兵。
零泪:零落的眼泪。
伤怀:内心悲痛。
翻译
茂密的翠竹深处传来鹧鸪的啼鸣,它的叫声比酒壶的摇晃声还要动人心弦。鹧鸪在江南江北间互相追逐,不论春夏秋冬,它们常常独自呼唤。
被贬谪的人听到这声音,心神皆碎,连梦境也被惊扰;远行的战士听见,泪水打湿了衣襟。
在忧愁中听到这声音,仿佛肠子都要断裂,这样的情景怎能承受得住呢。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邵雍的《鹧鸪吟二首(其二)》。诗中以翠竹丛中的鹧鸪啼鸣为引子,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鹧鸪鸟的叫声。"翠竹丛深啼鹧鸪"一句,通过环境的幽深和鹧鸪的啼声,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鹧鸪声更胜提壶"则将鹧鸪的叫声与酒壶相比,暗示其音色之动人。
接下来的两句"江南江北常相逐,春后春前多自呼",写鹧鸪在江南江北两地的迁徙,春天来临时它们的呼唤声尤为频繁,寓意着时光流转和季节变迁。"迁客销魂惊梦寐,征人零泪湿衣裾"则借鹧鸪的啼声,表达了离别之人的愁苦情绪,迁客的魂魄被触动,征人的泪水打湿了衣裳,情感深沉。
最后两句"愁中闻处肠先断,似此伤怀禁得无",直抒胸臆,听者在忧愁之中听到鹧鸪的啼叫,内心悲痛欲绝,仿佛无法承受这样的伤感。整首诗以鹧鸪为媒介,寓情于景,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