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客曾留药,逢舟或借风
出处:《雪夜寻太白道士》
唐 · 李端
雪路夜朦胧,寻师杏树东。
石坛连竹静,醮火照山红。
再拜开金箓,焚香使玉童。
篷瀛三岛至,天地一壶通。
别客曾留药,逢舟或借风。
出游居鹤上,避祸入羊中。
过洞偏回首,登门未发蒙。
桑田如可见,沧海几时空。
石坛连竹静,醮火照山红。
再拜开金箓,焚香使玉童。
篷瀛三岛至,天地一壶通。
别客曾留药,逢舟或借风。
出游居鹤上,避祸入羊中。
过洞偏回首,登门未发蒙。
桑田如可见,沧海几时空。
拼音版原文
翻译
雪夜中的山路朦胧,我向东寻找杏树林中的老师。石坛边竹林幽静,点燃的香火照亮了山色。
再次行礼打开金色的经书,焚烧香料请来玉童相助。
通往蓬莱、瀛洲和方丈三座仙岛的道路畅通,天地间仿佛只有一壶相通。
离别时老师赠予我药草,乘船时或许能借助风的力量。
出行时我如同仙鹤般自由,为了避祸选择如羊般的低调。
经过洞穴时我频频回首,进入门内却并未感到困惑。
如果能看到桑田的变化,那沧海又经历了多少变迁。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雪夜寻访道士的画面,充满了神秘和宁静的氛围。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如“雪路夜朦胧”、“石坛连竹静”、“醮火照山红”,展现了一个深邃而又温暖的夜晚环境,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那种在寒冷中寻找内心平和与宁静的氛围。
诗中的“寻师杏树东”表达了诗人对道士智慧的追求和尊敬之情,而“再拜开金箓,焚香使玉童”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追求的虔诚和庄重。"篷瀛三岛至,天地一壶通"中,“篷瀛”可能指的是道教中的某种修炼工具或仪式,而“天地一壶通”则象征着宇宙间一切都是相互连通的。
在诗的后半部分,“别客曾留药,逢舟或借风”、“出游居鹤上,避祸入羊中”等句节通过对过往与当前情境的描绘,展示了诗人对于生活和修行之间微妙关系的理解。"过洞偏回首,登门未发蒙"则显露出一种对既定之路的坚持和不确定性的探索。
最后,“桑田如可见,沧海几时空”一句,通过历史变迁与个人生命短暂之间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于时间流逝和历史久远的深刻感悟。整首诗通过对雪夜景物的描绘和道士生活的隐喻,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