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灯光照朝磨剑,梵语声淆夜读书
出处:《哭陈进士宪图》
清 · 戴亨
避俗荒斋寄索居,傍人饥饱任粗疏。
佛灯光照朝磨剑,梵语声淆夜读书。
一榻臞禅僧自在,满窗明月客非初。
诗人死后魂难瞑,定把烦冤问太虚。
佛灯光照朝磨剑,梵语声淆夜读书。
一榻臞禅僧自在,满窗明月客非初。
诗人死后魂难瞑,定把烦冤问太虚。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避世独居的文人形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其生活状态与内心世界。首联“避俗荒斋寄索居,傍人饥饱任粗疏”点明了主人公远离尘嚣,独自在荒斋中生活的状态,旁人的生活起伏对他而言如同过眼云烟,体现了其超然物外的心态。
颔联“佛灯光照朝磨剑,梵语声淆夜读书”进一步展示了主人公的生活细节。清晨,他借着佛灯的光亮磨砺剑器,夜晚则沉浸在梵音与书卷之中,这种修行与学习的结合,既表现了他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也暗示了其内心的坚韧与不屈。
颈联“一榻臞禅僧自在,满窗明月客非初”描绘了主人公简朴而自由的生活环境。一榻之上的禅僧形象,与窗外明亮的月光形成对比,既展现了主人公内心的宁静与超脱,也暗示了外界的变迁与他的相对稳定。
尾联“诗人死后魂难瞑,定把烦冤问太虚”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深切怀念,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诗人认为即使在死后,灵魂也无法安息,必定会带着对世间烦恼与冤屈的疑问,向宇宙寻求答案。这一联不仅深化了主题,也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终极问题的探索与思考。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主人公独特的生活态度和对生命、宇宙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