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
出处:《和苏翰林题李甲画雁二首 其一》
宋 · 晁补之
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
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
我今岂见画,观诗雁真在。
尚想高邮间,湖寒沙璀璀。
冰霜已凌厉,藻荇良琐碎。
衡阳渺何处,中沚若烟海。
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
我今岂见画,观诗雁真在。
尚想高邮间,湖寒沙璀璀。
冰霜已凌厉,藻荇良琐碎。
衡阳渺何处,中沚若烟海。
注释
画写:描绘。外形:物体的外在形态。
要物形不改:保持原貌不变。
诗传画外意:诗歌传达画面之外的意境。
画中态:画中的生动状态。
我今岂见画:我现今并未亲眼看到画作。
观诗雁真在:通过诗篇感受到大雁真实存在。
高邮间:高邮一带。
湖寒沙璀璀:湖面寒冷,沙滩闪烁。
冰霜已凌厉:冰霜严寒。
藻荇:水草。
良琐碎:细碎而繁多。
衡阳渺何处:衡阳那遥远的地方。
中沚若烟海:湖中的小岛像烟雾中的大海。
翻译
描绘物体的外在形态,要保持原貌不变。诗歌传达画面之外的意境,贵在捕捉画中的生动状态。
如今我虽未亲眼见到画作,但通过诗篇感受到大雁确实存在。
想象在高邮一带,湖面寒冷,沙滩闪烁着光芒。
冰霜严寒已经来临,水草显得细碎而繁多。
衡阳那遥远的地方,湖中的小岛像烟雾中的大海。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晁补之所作,标题为《和苏翰林题李甲画雁二首(其一)》。诗中,诗人通过对李甲所画雁的描绘,表达了对画作艺术的赞赏。他强调画作不仅要忠实于实物形态,还要传达出画外的意境,而李甲的画作就做到了这一点,使读者仿佛能感受到雁在画中的生动姿态。
诗人通过“观诗雁真在”一句,表达了自己虽然没有亲眼见到画作,但通过诗句仿佛看见了画中的大雁,形象生动。接着,他想象着画中的场景,如高邮湖面的寒冷,沙滩的闪烁,以及冰霜覆盖下藻荇的细碎。这些描绘展现了画面的细腻与丰富。
最后,诗人借衡阳之远和湖中岛屿的渺小,象征着雁的迁徙和人生的无常,将画中的意境进一步深化,给人以深远的思考。整首诗以画入诗,诗中有画,体现了诗人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高度理解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