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色何悠悠,清猿响啾啾
始经瞿唐峡,遂步巫山巅。
巫山高不穷,巴国尽所历。
日边攀垂萝,霞外倚穹石。
飞步凌绝顶,极目无纤烟。
却顾失舟壑,仰观临青天。
青天若可扪,银汉去安在。
望云知苍梧,记水辨瀛海。
周游孤光晚,历览幽意多。
积雪照空谷,悲风鸣森柯。
归途行欲曛,佳趣尚未歇。
江寒早啼猿,松暝已吐月。
月色何悠悠,清猿响啾啾。
辞山不忍听,挥策还孤舟。
翻译
我乘船沿江航行了几千里,十五的海月格外圆满。先是经过瞿塘峡,接着踏上巫山之巅。
巫山高峻无边,我走遍了巴国的土地。
在太阳旁边攀爬藤蔓,身倚霞光之外的巨石。
飞跃脚步登上海拔之巅,极目远眺没有一丝烟尘。
回顾来路,只见深谷和舟壑,抬头仰望,青天近在眼前。
如果能触摸到那青天,银河又在哪里呢?
遥望云彩,仿佛能抵达苍梧之地,河水告诉我瀛海的位置。
夜晚周游孤月,每一次浏览都充满深意。
积雪照亮空旷山谷,悲凉的风声在林间回荡。
归程渐近黄昏,美好的情趣仍未消散。
江面寒冷,猿猴早已开始啼叫,松林深处月亮已升起。
月色如此悠长,清冷的猿鸣声声入耳。
告别山川,心中不忍离去,挥动马鞭,独自返回孤舟。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游子在江上旅行的壮丽景象和深邃情感。诗人以其特有的雄浑笔法,将自然山水与个人的情怀交织,创造出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
"江行几千里,海月十五圆",开篇便以宏大的江景和明亮的月光勾勒出旅途的广阔与时间的轮回。接着,“始经瞿唐峡,遂步巫山巅”两句,诗人通过具体的地理标志点,展示了旅行路线的壮观。
"巫山高不穷,巴国尽所历",此处巫山之高,不仅是地理上的高度,更有精神上的深邃。诗人对这片土地的熟稔和热爱,透过字里行间流露无遗。
"日边攀垂萝,霞外倚穹石",景物描写至此已然生动,阳光、云霞与奇特的岩石共同构筑了一幅奇险的自然图景。诗人在这片神秘之地的游走,不仅是对肉体的攀登,更是在心灵上的飞跃。
"飞步凌绝顶,极目无纤烟",这一连串动作和视觉形象,将诗人的冒险精神与自然景观的壮丽相结合,达到了视野的极限,也触及了内心世界的深处。
然而,在“却顾失舟壑,仰观临青天”之后,诗人不再沉醉于山巅之巅,而是回首往事,仰望苍穹。这里有对旅行中偶然错过美景的遗憾,以及面对广阔天空时内心的宁静与慨念。
接下来的“青天若可扪,银汉去安在”、“望云知苍梧,记水辨瀛海”,诗人通过对天空、星河、云彩和大海的观察与回忆,将个人的情感投射到更为广阔的宇宙之中。这里有对未知世界探索的渴望,也蕴含着深深的人文关怀。
“周游孤光晚,历览幽意多”则是诗人在长时间旅行之后,对所见所感进行了总结,孤独的光影和幽深的情思,是对这次旅程最为贴切的描述。
"积雪照空谷,悲风鸣森柯"中,雪、风、树木共同营造出一种萧瑟而又神秘的氛围,这里不仅有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有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
"归途行欲曛,佳趣尚未歇"则表明尽管旅行即将结束,但诗人对这次经历的美好回忆仍然充满期待。
"江寒早啼猿,松暝已吐月"两句,是诗人在返回旅程之际,对大自然景象最后的感受。这里有对即将离别山水的不舍,以及对夜幕低垂中新月初现的欣喜。
最后,“月色何悠悠,清猿响啾啾”、“辞山不忍听,挥策还孤舟”,诗人在离别之际,对那悠扬的月光和清脆的猿啼声感到无限留恋。挥舞书策,意味着诗人将这次旅行中的所见所感,化作文字记载,而后者“还孤舟”则是对即将重返寂寞小舟生活的无奈与期待。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个人的情感流露,展现了诗人旅途中的所见所闻,以及内心世界的丰富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