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游万里,祗为一胡儿
如何游万里,祗为一胡儿。
泣溻乾坤色,飘零日月旗。
火从龙阙起,泪向马嵬垂。
始忆张丞相,全师郭子仪。
百官皆剽劫,九庙尽崩隳。
尘扑银轮暗,雷奔栈阁危。
倖臣方赐死,野老不胜悲。
及霤飘沦日,行宫寂寞时。
人心虽未厌,天意亦难知。
圣两归丹禁,承乾动四夷。
因知纳谏诤,始是太平基。
注释
中庸:这里指国家政策或统治方式。胡儿:对异族人的蔑称,此处可能指唐朝与突厥等民族的关系。
龙阙:代指皇宫。
马嵬:地名,与杨贵妃之死有关。
张丞相:指张说,唐代著名宰相。
郭子仪:唐代名将,曾平定安史之乱。
剽劫:抢劫掠夺。
崩隳:毁坏,崩溃。
银轮:形容月亮。
倖臣:受宠幸的臣子。
行宫:皇帝出行时临时居住的宫殿。
纳谏:接受劝谏。
太平基:太平盛世的基础。
翻译
宋璟和姚崇去世后,国家的政策发生了显著变化。为何要远行万里,只为一个胡人所驱使。
哭泣让天地失色,连日月旗都显得飘摇不定。
战火从皇宫燃起,悲伤的眼泪洒在马嵬坡。
开始怀念张丞相,如若他还在,定能像郭子仪那样保全国家。
官员们抢劫掠夺,皇家祖庙也遭毁坏。
尘土覆盖了明亮的银轮,雷声震动着栈道的楼阁。
宠臣被赐死,百姓们的悲伤难以言表。
当风雨飘摇,行宫空寂之时。
尽管人心尚未厌倦动荡,但上天的意愿难以揣测。
两位圣贤回归皇宫,四方异族也因此震动。
由此可知,接受直言进谏是太平盛世的基础。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贯休的《读玄宗幸蜀记》,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反思,抒发了诗人的深沉感慨与复杂情绪。全诗语言凝练,意象丰富,充满了悲凉和无奈。
“宋璟姚崇死,中庸遂变移。”开篇即点出了历史的转折,这里的“宋璟”指的是唐玄宗时期的宰相宋璟,他与姚崇都是著名的贤臣,但随着他们的去世,朝政开始发生变化,国事也就此动荡。
“如何游万里,祗为一胡儿。”这里表达了诗人对唐玄宗南逃时的无奈和悲凉。玄宗曾经雄伟地统治着广大疆域,但最终却因安史之乱被迫流亡,成了一个孤独的“胡儿”。
接下来的几句:“泣溻乾坤色,飘零日月旗。火从龙阙起,泪向马嵬垂。”通过对自然景象和历史事件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国事变迁的哀伤与无力感受。这里的“泣溻乾坤色”形容天地间悲凉的气氛,“飘零日月旗”则是对唐朝国力的象征性描写;“火从龙阙起”指的是战争和动乱,龙阙常用来比喻皇宫;“泪向马嵬垂”则回忆了玄宗在马嵬坡处死李贵妃的往事,表达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与痛惜。
诗人接着提到了历史上的贤臣良将,如张丞相、郭子仪,他们都是忠诚守护国家的象征。然而即便是他们,也无法阻挡住历史的巨变,百官遭劫,九庙崩溃,这些都深化了诗人的哀伤和无奈。
“倖臣方赐死,野老不胜悲。”这里的“倖臣”指的是那些被处死的忠诚之士,“野老”则是诗人自称,他们对于这些历史事件感到无比的悲痛与无力感。
最后几句:“及霤飘沦日,行宫寂寞时。人心虽未厌,天意亦难知。”表达了诗人在特定历史时刻的感受和反思。在这种动荡不安的时代,即便是普通百姓的心也充满了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而天意,更是难以揣测。
“圣两归丹禁,承乾动四夷。”这里可能是在提及唐玄宗在逃亡过程中的某些举措,但这几句的含义较为隐晦。
最后,“因知纳谏诤,始是太平基。”诗人通过历史的反思,意识到接受直言不讳的意见和批评是建立长治久安基础的关键。这里虽然表达了一种理想化的愿望,但在当时动乱的背景下,却显得尤为凄凉。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展现了诗人对于唐朝由盛转衰的深切感慨,以及对于忠良之士命运的哀悼。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国家治理、天道与人心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这不仅是一首记录历史事件的诗,更是对个人情感和时代精神的一次深刻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