娟娟梅树梢头月,不待开花已断魂
笑踏冬晴过一村,谁家松竹护柴门。
初来犹似行婆室,良久方知鹿苑园。
煮茗相邀论白业,据梧不觉到黄昏。
娟娟梅树梢头月,不待开花已断魂。
初来犹似行婆室,良久方知鹿苑园。
煮茗相邀论白业,据梧不觉到黄昏。
娟娟梅树梢头月,不待开花已断魂。
注释
笑踏:微笑着行走。松竹:常绿植物,象征高洁。
柴门:简朴的木门,乡村常见。
婆室:老妇人的居所,比喻初来时的陌生感。
鹿苑园:可能指佛教园林,寓意宁静之地。
煮茗:烹煮茶水。
白业:纯洁的事业,可能指修行或学术。
据梧:靠着梧桐树。
娟娟:清秀的样子。
断魂:心神迷醉,形容被美景吸引。
翻译
微笑着走过冬日晴朗的村庄,哪户人家的松竹环绕着柴门。刚来时还像在老妇人的居所漫步,过了很久才意识到这是鹿苑园。
煮茶相约谈论纯洁的事业,靠着梧桐树不觉天已近黄昏。
月光皎洁映照在梅花梢头,还未等到花开就已令人心醉神迷。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冬日闲适的画面。诗人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冬日,漫步于一处幽静的村庄,发现了几家用松竹围起的柴门。这是一种传统的风景,如同古代文人隐居田园的理想。
"初来犹似行婆室,良久方知鹿苑园。"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初到时并不觉察到周围环境的特殊之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才逐渐意识到这里原来是一片美丽如画的园林。这也反映出诗人对于自然景观的细腻感受和深入的欣赏。
"煮茗相邀论白业,据梧不觉到黄昏。" 这里写的是诗人与友人一起品茶畅谈诗词,完全沉浸在这份宁静美好的时光中,以至于不知不觉天色渐晚。这是中国文人生活的一大乐趣,他们喜欢在自然界的安详氛围中追求精神上的满足。
"娟娟梅树梢头月,不待开花已断魂。" 最后两句描绘了梅树下挂着的明月,以及诗人对梅花美丽的期待。这里的“断魂”表达了一种超乎寻常的情感体验,如同被美景击中,灵魂随之飞扬。
这首诗通过淡定平和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深刻理解和情感寄托,同时也反映出宋代文人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