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外铺寒水,墙头立好山
出处:《寄题何靖山人隐居》
宋 · 文同
门外铺寒水,墙头立好山。
先生忘势利,高隐寄中间。
凫鹜应同乐,烟云已共闲。
几时能少暇,携酒到松关。
先生忘势利,高隐寄中间。
凫鹜应同乐,烟云已共闲。
几时能少暇,携酒到松关。
拼音版原文
注释
门外:指庭院或门口。寒水:冰冷的水面。
墙头:墙壁的顶部。
好山:美丽的山景。
先生:对老师的尊称。
忘势利:忘记世俗的权势和利益。
高隐:隐居在高处。
中间:内心深处。
凫鹜:野鸭和鸳鸯等水鸟。
同乐:一起快乐。
烟云:自然景象,象征闲适。
共闲:共享悠闲。
少暇:稍有空闲。
携酒:带着酒。
松关:松林环绕的关隘,可能指隐居之处。
翻译
门外结着寒冷的水,墙头上耸立着峻峭的山景。先生不拘世俗权势,选择在高处隐居,心灵寄托其中。
野鸭水鸟想必也在此享受欢乐,烟雾云彩与他共享宁静时光。
何时能有空闲,带着美酒来到这松林关隘。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文同的作品,名为《寄题何靖山人隐居》。诗中描绘了一幅宁静致远的山居生活图景。
“门外铺寒水,墙头立好山。”开篇即以清冷的水景和坚固的山形营造出一片与世隔绝的境界。这里的“门”和“墙”暗示了隐居之所,是诗人寄寓心灵的地方。
“先生忘势利,高隐寄中间。”诗人提到“先生”即隐居者,他已超然物外,不再追求世俗的功名利禄,而是选择在山中寻找一处高远而又适中的隐居之所。这里的“中间”可能指的是山中的一处隐蔽而又适宜的地方,既能避开尘世喧嚣,又能保持一定的独立和自由。
“凫鹜应同乐,烟云已共闲。”接下来的两句则描写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景。“凫鹜”指的是水鸟,它们在这里安然自得,与隐居者共享天然之乐。至于“烟云已共闲”,则是说诗人已经融入自然之中,连烟云都成为了他消遣时光的伴侣。
最后两句,“几时能少暇,携酒到松关。”表达了诗人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他希望自己能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带着美酒,去松林之中与朋友相会,或是独自享受那份宁静。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山水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对隐居者精神状态的刻画,展现了诗人对于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