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岁苦病目,不得深穷研
出处:《送梁仲文》
元 · 曹之谦
圣人既已没,圣道遂不传。
异端壅正途,榛塞踰千年。
大儒起相承,辟之斯廓然。
濂溪回北流,伊洛开洪源。
学者有适从,披云见青天。
我生虽多难,闻道早有缘。
中岁苦病目,不得深穷研。
梁君河东秀,意气凌孤骞。
探道得奥阃,辩说如河悬。
所知非苟知,而亦允蹈焉。
出入口耳者,彼我奚足言。
却来自秦京,过我汾水边。
未几复言别,长途北之燕。
行看奋六翮,高举凌云烟。
功成名遂后,归老河之湍。
相从讲圣学,与子长周旋。
异端壅正途,榛塞踰千年。
大儒起相承,辟之斯廓然。
濂溪回北流,伊洛开洪源。
学者有适从,披云见青天。
我生虽多难,闻道早有缘。
中岁苦病目,不得深穷研。
梁君河东秀,意气凌孤骞。
探道得奥阃,辩说如河悬。
所知非苟知,而亦允蹈焉。
出入口耳者,彼我奚足言。
却来自秦京,过我汾水边。
未几复言别,长途北之燕。
行看奋六翮,高举凌云烟。
功成名遂后,归老河之湍。
相从讲圣学,与子长周旋。
鉴赏
这首元代诗人曹之谦的《送梁仲文》诗,通过描绘历史上的圣人之道逐渐失传,以及后来大儒们的努力恢复和传播,展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刻敬仰与传承精神。
首句“圣人既已没,圣道遂不传”,感叹圣人的逝去导致圣道的断绝,隐含了对文化传承中断的惋惜。接着,“异端壅正途,榛塞踰千年”描述了异端思想的兴起阻塞了正道,使得文化传承停滞千年,强调了正统文化的缺失。
转折点出现在“大儒起相承,辟之斯廓然”,诗人赞扬了大儒们重新开启正道,使文化得以延续。接下来,“濂溪回北流,伊洛开洪源”运用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大儒们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贡献,如同濂溪之水回归北方,伊洛之水开辟洪流,象征着文化的复兴。
“学者有适从,披云见青天”表达了学者们在大儒们的引领下,能够拨开迷雾,见到真理的光明,喻示了知识的指引作用。诗人自述虽然生活多难,但早有接触并理解圣道的机会,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
“中岁苦病目,不得深穷研”则透露了诗人因年岁渐长、视力衰退,未能深入研究圣道的遗憾。随后,诗人赞美梁仲文为河东的杰出人才,其意气风发,探求道义,辩论如江河之悬,展现了梁仲文的才华与决心。
最后,“所知非苟知,而亦允蹈焉”表明梁仲文不仅了解知识,更实践于行动之中,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精神。诗人期待梁仲文能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像飞鸟般展翅高飞,超越云霄,最终功成名就,回到家乡河畔安享晚年。
“相从讲圣学,与子长周旋”表达了诗人希望与梁仲文共同探讨圣学,长久相伴的愿望,体现了深厚的友情与共同的文化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对传统文化的深情厚意,也蕴含了对个人成长、知识探索及友情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富有哲理与人文关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