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闻星堕地,往往化为石
出处:《七星砚》
宋 · 王安石
余闻星堕地,往往化为石。
石上有七星,此理余莫测。
持来当白日,光彩不为匿。
恍如起鸿蒙,俛仰帝垣侧。
当由偶然似,见取参笔墨。
豪心荡珍异,乐以万金得。
南工始为伪,傅合巧无隙。
亦时疑世人,故自有能识。
石上有七星,此理余莫测。
持来当白日,光彩不为匿。
恍如起鸿蒙,俛仰帝垣侧。
当由偶然似,见取参笔墨。
豪心荡珍异,乐以万金得。
南工始为伪,傅合巧无隙。
亦时疑世人,故自有能识。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星:星星。堕地:坠落地上。
七星:指北斗七星。
莫测:无法理解。
白日:白天。
鸿蒙:宇宙初开时的混沌状态。
帝垣:天宫。
偶然:意外或巧合。
参笔墨:比喻创作灵感。
珍异:珍贵奇异的事物。
伪:伪造。
傅合:结合、拼凑。
能识:能识别出真伪的人。
翻译
我听说星星坠落地上,常常会变成石头。石头上刻有七颗星,这个道理我无法理解。
即使在白天拿它出来,它的光彩也不会被掩盖。
它仿佛是从混沌初开时升起,靠近天宫的一边。
这或许是偶然的产物,像是诗人的灵感。
我怀着豪情,渴望得到这样的珍奇之物,哪怕代价高昂。
南方的工匠开始伪造,技艺巧妙到没有破绽。
有时我也怀疑世人能否辨识真伪,但总有能人识破。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对一块名为“七星砚”的奇特岩石的赞美与思考。首句"余闻星堕地,往往化为石"表达了古人对于陨石(从天而降的石头)的神秘观念,认为它们可能是从星辰中坠落的。接下来的"石上有七星,此理余莫测"则展示了诗人对于这块特定岩石上的图案——七星——感到困惑不解。
在"持来当白日,光彩不为匿"一句中,诗人将这块岩石拿到阳光下,其光彩照耀,不会被隐藏。这不仅是对岩石物理特性的描述,也象征着知识和真理的明晰。紧接着的"恍如起鸿蒙,俛仰帝垣侧"表达了诗人面对这块神秘岩石时所感受到的震撼与敬畏之情,仿佛回到了宇宙初开的情景。
"当由偶然似,见取参笔墨"一句则转向了实用性,提到这块岩石可以作为磨制文人笔墨的砚台。"豪心荡珍异,乐以万金得"表达了诗人对于这块珍贵物品的珍视和喜悦。
最后两句"南工始为伪,傅合巧无隙"和"亦时疑世人,故自有能识"则表现出诗人对工匠技艺的赞赏,以及对于那些能够辨别真伪、具有鉴赏力的人才的肯定。
整首诗不仅展示了王安石的文学才华,也反映出了宋代文人对于自然奇观的欣赏和思考,以及他们对于艺术品鉴赏的严肃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