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马游乡乡思催,十年不上望乡台
出处:《过游乡有感》
明 · 戚继光
勒马游乡乡思催,十年不上望乡台。
明时愁负余双鬓,谁问陵阳三献来?
明时愁负余双鬓,谁问陵阳三献来?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在路过故乡游乡时所作,情感深沉,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与对国家的忠诚。
首句“勒马游乡乡思催”,描绘了诗人骑马行至故乡,心中涌起的强烈思乡之情。一个“催”字,生动地表现了思乡情绪的急切与强烈,仿佛思乡之情如同急促的鼓点,催促着诗人的心跳。
次句“十年不上望乡台”,表达了诗人离家已有十年之久,未能回到故乡,站在望乡台上遥望家乡的情景。这句中的“十年”不仅强调了时间的漫长,也暗示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家乡亲人无尽的思念。
第三句“明时愁负余双鬓”,在描述诗人身处清明时代的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忧虑和自责的情绪。诗人担心自己年华已逝,岁月不待人,可能无法再为国家做出更多贡献,辜负了这个太平盛世。这里的“愁负”二字,既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也体现了诗人对国家责任的深切担当。
最后一句“谁问陵阳三献来?”引用了古代传说中陵阳子明三次献策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希望有人能理解并支持他为国效力的心愿。同时,这句话也暗含了诗人对自己才能和抱负未被充分认识到的无奈与期待。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历史典故的巧妙运用,展现了戚继光作为一位忠诚的将领,在国家与个人情感之间所面临的复杂心情,以及他对国家的深情厚意和对未来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