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明月两无求,花径柴门日转幽
出处:《待隐园次杨太宰韵》
明 · 吴俨
清风明月两无求,花径柴门日转幽。
莫怪主人归较晚,君王有诏欲分猷。
莫怪主人归较晚,君王有诏欲分猷。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隐逸生活的宁静画面,通过清风、明月、花径、柴门等意象,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超然物外的意境。
首句“清风明月两无求”,以“清风”和“明月”象征着自然界的美好与纯净,同时也暗喻着诗人追求的是一种心灵上的自由与宁静,不为世俗所累,不求名利,只求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花径柴门日转幽”进一步渲染了这种隐居生活的氛围。花径,暗示着通往内心深处的道路,是自然与心灵交汇的地方;柴门,则象征着简朴的生活方式和与世隔绝的状态。随着太阳的移动,时间悄悄流逝,整个环境显得更加静谧和深邃。
“莫怪主人归较晚”,这一句是对读者的解释和安慰,表明主人之所以归家较晚,并非因为怠慢或疏忽,而是因为他沉浸于自然之美,享受着与世无争的宁静时光,甚至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最后一句“君王有诏欲分猷”则增添了一丝复杂的情感色彩。在古代,君王的诏令往往意味着权力和责任,这可能暗示了诗人内心对于外界权力世界的某种矛盾情感——既渴望隐逸生活带来的自由和平静,又对可能失去的权力和责任有所顾虑。这种微妙的心理状态,使得整首诗在展现隐逸之美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淡淡的忧郁和无奈。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象征手法,成功地构建了一个远离尘嚣、追求心灵自由的隐逸世界,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于理想生活与现实责任之间复杂情感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