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若默尔声,与夫妖为讳
斯言之一玷,流传极天地。
良木不得栖,清波不得戏。
曾戏水堪疑,曾栖树终弃。
天不歼尔族,与夫恶相济。
地若默尔声,与夫妖为讳。
一时怀害心,千古不能替。
伤哉丑行人,兹禽亦为譬。
拼音版原文
翻译
尚未造成真正的危害,却如同污秽之物。一旦这样的言论被玷污,便会流传得无远弗届。
优秀的树木无法栖息,清澈的水流也不再嬉戏。
曾经戏水的行为令人怀疑,栖息于树上的行为最终被抛弃。
上天并未彻底消灭你们一族,与邪恶共存。
大地若保持沉默,对妖怪般的罪行也有所隐瞒。
一时的恶意之心,千秋万代都无法抹去。
可悲啊,那些丑陋的人,这禽兽的行为也可作为比喻。
鉴赏
这首诗名为《鸱枭》,是唐代文学家苏拯所作,通过描写鸱枭这种鸟类不被其他鸟类接纳的孤立状态,来隐喻那些品行不端、为害人间的人物。全诗充满了对这种人性的厌恶和谴责。
首句“为害未为害,其如污物类”直接点出了鸱枭被其他鸟类排斥的原因,它象征着那些即将作恶或已经作恶之人,如同污秽之物遭到世人的唾弃。接下来的“斯言之一玷,流传极天地”则强调了恶行一旦发生,便会迅速传播,不可磨灭,影响深远。
在“良木不得栖,清波不得戏”中,诗人通过鸱枭无法栖息于良好的树木上,也不能与清澈的水流玩耍,来比喻那些为非作歹之徒无法融入正派社会和自然界。随后的“曾戏水堪疑,曾栖树终弃”则表明了尽管它们可能曾经尝试接近过,但最终还是被彻底排斥。
“天不歼尔族,与夫恶相济。地若默尔声,与夫妖为讳”这两句诗强调了上天不会毁灭这种恶人的种族,而是让他们与同类的恶行相互扶持;大地也仿佛在沉默中对其恶行视而不见,与那些妖异之物共同隐瞒。这里的“天”和“地”象征着道德和自然法则,对于作恶者的态度进行了深刻揭示。
最后,“一时怀害心,千古不能替。伤哉丑行人,兹禽亦为譬”表达了诗人对那些怀有恶意之人的绝望,他们即使只是一时的心理活动,也会给世间带来无法弥补的伤害。而“丑行人”则是指那些行为不端之人,而鸱枭这类禽兽也只能作为他们的比喻,表明它们同样遭到了排斥。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鸱枭这一自然现象的描绘,深刻揭示了作恶者在世间所受的孤立和谴责,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正义与道德的坚守和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