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然越初地,青莲泥中芳
寻行不知远,时闻芝朮香。
渡溪陟翠巘,松柏高苍苍。
木杪见栌檐,塔庙居上方。
盘步曲折峻,入门庭宇荒。
道人貌清羸,趺坐临朝阳。
手持天竺书,贝叶翻金光。
炉残柏子烧,龛续明灯长。
见我默不语,举杖鸣匡床。
以示清静观,妙出转徙乡。
我从绝塞来,尘侵两鬓霜。
形骸久颠顿,思逐归鸟藏。
偶来叩禅扃,夐与人世忘。
金篦刮病膜,清冰沃烦肠。
铁牛耕石田,海底种扶桑。
超然越初地,青莲泥中芳。
拼音版原文
注释
长杨:古代宫苑中的大型树木。夹通津:夹道交通要道。
修竹:高直的竹子。
芝朮:指灵芝和术草,象征仙草。
翠巘:青翠的山峰。
木杪:树梢。
栌檐:屋檐。
趺坐:盘腿而坐。
天竺书:来自印度的佛经。
贝叶:古印度用贝多罗树叶写经。
匡床:古代的一种床。
清静观:佛教中的清净修行。
绝塞:极远的边疆。
尘侵:风尘侵袭。
形骸:身体。
扶桑:神话中的日出之处,象征长寿。
超然:超越尘世。
青莲:莲花,象征纯洁。
翻译
长杨树夹着交通要道,高大的竹林环绕着北山岗。沿着道路行走不知路途遥远,不时能闻到灵芝和术草的香气。
过了小溪攀上青翠山峰,松柏挺立,显得高大苍翠。
在树梢看见屋檐,塔庙坐落在高处。
盘旋的山路陡峭,进入大门庭院已显荒凉。
僧人面容清瘦,盘腿坐在朝阳下。
他手握天竺经书,书页上的贝叶闪着金色光芒。
香炉里的柏子已燃尽,佛龛中的明灯继续燃烧。
他见到我默默无言,只用杖敲击床榻。
以此展示清净的修行,超越世俗的迁移。
我从遥远的边塞而来,风尘侵蚀了双鬓的白霜。
长久的奔波劳顿,思绪随归鸟寻找栖息之地。
偶然来到禅院敲门,仿佛与世间隔绝。
如金篦刮去病痛,清冷的冰水洗涤烦恼。
如同铁牛耕耘坚硬的石田,希望在海底种植不死之树扶桑。
超脱尘世,如莲花在淤泥中绽放芬芳。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行者穿越自然风光,寻访佛教圣地的景象。开篇“长杨夹通津,修竹带北冈”便营造出一派静谧幽深的意境,接着“寻行不知远,时闻芝朮香”表达了对自然之美和神秘佛法的追求与感受。
诗中的“渡溪陟翠巘,松柏高苍苍。木杪见栌檐,塔庙居上方”则展示了行者登山入寺的情景,通过对自然与建筑的细致描写,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庄严。
“盘步曲折峻,入门庭宇荒。道人貌清羸,趺坐临朝阳。”这一段落中,“盘步”和“曲折峻”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山路蜿蜒的艰难,而“道人貌清羸”则展现了一位修行者超凡脱俗的气质。
诗的后半部分“手持天竺书,贝叶翻金光。炉残柏子烧,龛续明灯长。”通过对宗教仪式的描写,如持经、翻经、燃香等,传递了一种敬虔和内心之光的象征。
行者与道人的交流在“见我默不语,举杖鸣匡床。以示清静观,妙出转徙乡。”中得到了体现,通过这一行为展示了对修行生活的认同与向往。
最后,“我从绝塞来,尘侵两鬓霜。形骸久颠顿,思逐归鸟藏。”表达了诗人远离尘世、心怀归隐的愿望,而“偶来叩禅扃,夐与人世忘。”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超脱红尘的情感。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山水、佛教寺庙和修行生活的细腻描绘,以及对超凡脱俗心境的抒写,展现了一种清高脱俗的人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