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非渐拟高人化,学道宁忘长者谋
出处:《沅州秋夜忽忆三年前秋夜之作二首》
明 · 薛瑄
黔中今是第三秋,又听虫声四壁幽。
脩竹林间天籁发,芭蕉叶上露华流。
知非渐拟高人化,学道宁忘长者谋。
好在灯花频送喜,沅江几日放归舟。
脩竹林间天籁发,芭蕉叶上露华流。
知非渐拟高人化,学道宁忘长者谋。
好在灯花频送喜,沅江几日放归舟。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身处黔中地区,秋天夜晚的独特感受。首句“黔中今是第三秋”,点明地点和时间,暗示着诗人在此地度过了多个秋天。接着,“又听虫声四壁幽”一句,通过听觉描写,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凄凉的氛围,虫鸣声在四周回荡,增添了夜晚的孤独感。
“脩竹林间天籁发,芭蕉叶上露华流”两句,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清幽与自然之美。竹林中的天籁之音与芭蕉叶上的露珠流动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宁静和谐的画面。这里运用了视觉和听觉的双重描写,使得画面更加生动立体。
“知非渐拟高人化,学道宁忘长者谋”表达了诗人对高洁人格的向往以及对前辈智慧的尊重。他意识到自己需要向高人学习,提升自我,并且在追求道义的过程中,不会忘记前辈的教诲。
最后,“好在灯花频送喜,沅江几日放归舟”两句,以乐观的态度展望未来。灯花的频繁绽放象征着好运与喜悦的到来,而“沅江几日放归舟”则表达了诗人期待早日回到家乡,享受自由生活的愿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对高洁人格的追求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情感真挚,意境深远。